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对合作改良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对合作改良主义的批判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合作思潮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合作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团曾提出一个备忘录,作为与马克思的《指示》相对的蒲鲁东主义的纲领。备忘录中提议以国际工人协会名义创办一个包罗万象的合作社给自己的成员介绍工作,并且自设商店或国际销售处以出售商品等。这就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合作社问题上所散布的言论。

第五节 马克思对合作改良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合作思想产生的时代,是形形色色非无产阶级合作社思潮泛滥的时代,因此,马克思的许多观点,是在同这些思潮的斗争中形成的。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合作思潮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合作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合作思想的批判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蒲鲁东主义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广为流传,对西欧的工人运动有很大的影响。蒲鲁东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良计划,并且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其中心点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找出一个第三种东西,他们认为,私有制是违反平等的,共产主义是违反独立的,而他的任务就是寻找一个平等和独立的“自由社会”。为实现这个社会,他反对无产阶级的经济罢工、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等一切阶级斗争,他认为只有通过组织合作社等这一类的经济组织,才能实现“自由社会”。蒲鲁东主义对法国工人运动有较大影响,当时在巴黎组成的国际工人协会总支部中,绝大多数领导人都是蒲鲁东主义的信徒。因此,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不得不与蒲鲁东主义者进行斗争。

马克思把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称为“小资产者社会主义的法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社会改良方案,给自己抹上了光怪陆离的革命油彩,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国并不是为了消灭两极——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对抗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他们既希望有资产阶级的生存基础和生活条件,又没有这一制度必然造成的悲惨后果。他们总是用阶级妥协的幻想掩盖阶级斗争的现实,用超阶级的一般“民主”国家取代无产阶级专政。“所有这一切无非是在社会主义的伪装下,企图挽救资本家的统治,实际上是要在比现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来重新巩固资本家的统治。”马克思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蒲鲁东先生描绘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他“极其无聊地胡扯‘科学’和错误地以‘科学’自夸”,“甚至把他仅仅重复旧东西的地方也看作独立的发现;他说的东西,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新东西,而且是被他当作新东西看待的”。他的所有著作都具有“暴露出矛盾的、双重的性质”的特点。

1866年9月3日至8日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在会前代表总委会拟定了一份《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后简称《指示》),作为这次大会的主要议程和决议的基础。在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团曾提出一个备忘录,作为与马克思的《指示》相对的蒲鲁东主义的纲领。备忘录中提议以国际工人协会名义创办一个包罗万象的合作社给自己的成员介绍工作,并且自设商店或国际销售处以出售商品等。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阶级斗争,就能使工人免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大会讨论“关于对劳动反对资本的斗争进行国际声援”问题时,蒲鲁东主义者认为罢工社会是有害的,提议用建立生产合作社来代替罢工,并说生产合作社有足够的战斗力来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等等。法国代表团队的备忘录和蒲鲁东主义者的提议从根本上违反了工人现实斗争的利益,企业把工人运动引向改良主义的道路,因而遭到多数代表的反对。

马克思在《指示》中指出:“合作运动是改造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力量之一。这个运动的重大功绩在于,它用事实证明了那种专制的、产生赤贫现象的、使劳动附属于资本的现代制度将被共和的、带来繁荣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所代替的可能性。但是,合作制度限于单个的雇佣劳动奴隶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能创造的这种狭小形式,决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把社会生产变为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的制度,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社会制度基础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把社会的有组织的力量即国家政权从资本家和大地主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本人的手中才能实现。”这就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合作社问题上所散布的言论。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马克思《指示》精神的指导下,批判了蒲鲁东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协会中的领导地位,指明了工人运动,包括工人合作社运动的发展方向。

二、对拉萨尔机会主义合作思想的批判

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的工人运动再次高涨。1863年5月,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被选为联合会主席。以李卜克内西、倍倍尔为代表的德国革命派,同拉萨尔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与1869年8月在爱纳赫城召开全德先进工人组织的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又称爱森纳赫派),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在民主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875年2月,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党的统一纲领草案,其中渗透了拉萨尔主义。在合作社问题上,《哥达纲领》承袭了拉萨尔派关于建立国家帮助的生产合作社的改良主义主张。拉萨尔派继承了由法国基督教社会主义的领袖毕舍提出的把国家资助生产合作社作为解决工人问题药方的观点,认为不必通过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相反可以依靠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国家的帮助建立并发展生产合作社,就可以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哥达纲领》接受了这种观点,即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要求“无论在工业中或是在农业中,生产合作社都必须普遍建立起来,以便从它们里面产生出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事实上,拉萨尔想依靠俾斯麦实现他的普选权和国家资助下的生产合作社计划,但俾斯麦政府当时宣传所谓国家帮助成立生产合作社的目的是以社会改良诱导无产阶级放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出现了这个口号,这就使社会主义者等同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显然,合作社在当时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玩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个纲领草案是完全要不得的。他们给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写了信,1875年4月,马克思专门写了《对于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同称《哥达纲领批判》),对纲领草案作了严厉的批评,对拉萨尔主义作了全面批判。马克思指出:“‘调节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不是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而是从国家给予生产合作社的‘国家帮助’中‘产生出来’,并且这些生产合作社是由国家而不是由工人‘建立起来’的。这真不愧为拉萨尔的幻想: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像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同时,马克思认为:“如果工人们想要在社会的范围内,首先是在本国的范围内创造合作生产的条件,这只是表明,他们力争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而这同靠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毫无共同之处。至于现有的合作社,它们只是工人自己独立创办,既不受政府的保护,也不受资产阶级者保护的情况下才有价值。”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人拒不采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甚至不公布《哥达纲领批判》,因此,马克思于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直到1891年才由恩格斯公布问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