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利与人文

功利与人文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走向上的分歧,同对“终极关怀”与“功利”关系问题的理解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终极关怀与功利确实不同,前者主要指的是人生的意义,后者主要指的是人的现实利益。所以,完整的生命存在并不仅仅是功利性的,同时也是非功利性的。超功利的追求往往涉及信仰问题,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这种作用加以研究与引导,为人们的生活寻求合适的“精神家园”,正是哲学终极关怀的使命,同时也是哲学走向现实生活的门径。

二、功利与人文

哲学走向上的分歧,同对“终极关怀”与“功利”关系问题的理解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终极关怀与功利是水火不容的,讲终极关怀就不能讲功利,讲功利就无需谈终极关怀;如果硬要将两者扯在一起,未免不伦不类。终极关怀与功利确实不同,前者主要指的是人生的意义,后者主要指的是人的现实利益。然而,两者是否构成一种绝对的排斥关系?要回答这一问题,最好还是从人的“生命存在”说起。什么是人的“生命存在”?作为生命存在,当然必须是生命体首先得活着,否则便无从谈及生命的存在,但是,人的生命存在并不仅仅是自然肉体的存在,它还有其更为重要的方面,即生命意义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能深刻地标识和体现人的生命存在的真正内涵。因为人非动物,其存在与活动并不是本能的,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他不会把自己的自然存在当作自己生命存在的全部,他总是要在维持自己自然生存的基础上有所思想,有所追求,力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存在达到更加完满的状态。所以,完整的生命存在并不仅仅是功利性的,同时也是非功利性的。人不仅要追求眼前的功利,同时还要追求超功利的理想;而且,功利满足的程度越高,超功利的追求就会越强。人就是在这种追求功利而又超越功利的矛盾过程中生存与发展的。

从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来意义可以看出,终极关怀固然表现为对功利的超越,但这种超越并非“脱离”之意,而是立足于功利而又摆脱功利束缚的超越。因为人不可能脱离功利物欲而过禁欲主义的生活,人生超功利的方面只能建立在功利追求的基础之上。把超功利理解为抛弃功利的“纯”精神生活,不过是虚构。终极关怀的真实意蕴不是教化人们在空洞的精神王国里生活,而是引导人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不要陷于功利而不能自拔。因此,终极关怀不是排斥功利,而是内含功利追求的,两者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

既然超功利不是抛弃功利,那么超功利的精神追求就难免与功利性的物质追求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之中。近年来,面对功利追求加剧与社会道德衰落之间的反差,好多人都颇多感慨,以至发出“拯救精神”的呼喊,希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出现一个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这些愿望和要求确实是顺天应民、深得人心的,问题是怎么解决呢?靠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来自然而然地解决吗?这一药方不是没有人开过,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成功的。在市场法规、市场秩序还未健全的情况下,任其盲目发展,只能放纵人的欲望,增强非理性的冲动。而且市场经济只能管自己的事,不可能将社会各种问题都解决,把所有领域、所有事情全部市场化,只能加剧社会的无序和失范。这样的代价是绝对付不起的。靠谴责市场经济和功利追求来寻求解决吗?也非明智之举。市场经济无论如何是一大社会进步,它使深藏于社会之中的各种能量得到了巨大释放,使整个社会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巨大改观,其意义和影响之深远还仅仅是初露端倪。我们决不能因为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某些弊端而否定市场经济,否定功利追求。用牺牲市场经济的发展来换取精神文明,无异于“杀鸡取卵”。情绪不能代替理智。换一种思路,靠提倡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可以解决呢?这些年,这种呼声确实很高,发展势头也比较猛,但严格说来,此举也并非良策。那种以片面提倡国学,变相提倡以儒学封建伦理来“匡救时弊”的做法,事实上是难以行得通的。根植于封建宗法经济的封建伦理道德与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不相适应的,将其拿来作为新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合时宜。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不能是传统文化,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当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这与提倡旧学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不能靠对功利的谴责,也不能靠清谈道德说教,只能在肯定功利追求的前提下并在功利追求的基础上提升超功利的境界。这是一个总的原则、方向。这一原则、方向表明,超功利并不是脱离红尘,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功利的终极关怀就在于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们在功利追求中趋向于崇高、真诚、友善。因此,讲终极关怀不是要鄙视以至排斥物欲功利,而是要有敢于面对物欲功利而又能从物欲功利中超脱出来的勇气、胸怀和气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价值导向应该是提倡一种既在功利追求上有竞争精神,又同时具有远大目标和旷达胸怀的理想人格。追求功利与超功利是应当可以而且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超功利的追求往往涉及信仰问题,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通常讲,哲学是靠理性把握世界的,而宗教是靠信仰把握世界的。其实,这样的理解只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哲学固然是一种理性思维,但它不能把信仰完全推给宗教。信仰既可以和非理性结合,也可以和理性结合,唯其如此,才有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之分。与理性结合的信仰正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种信仰探索即“终极关怀”不是要把哲学拉向虚无缥缈的抽象太空,而恰恰是要使哲学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因为人是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公民,他并不以功利为限,还力求使自己的生存与生活赋予一种特殊的目的与意义,并自觉追求一种超功利的理想和信仰。这种理想和信仰尽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这种作用加以研究与引导,为人们的生活寻求合适的“精神家园”,正是哲学终极关怀的使命,同时也是哲学走向现实生活的门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