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凸显思想创新

凸显思想创新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根据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一般理解,该门课程主要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其主要教学内容是泰勒斯到费尔巴哈期间的西方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如上所述,西方哲学史教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相互关联,又内在制约三个层次:思想创新素质的造就、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西方哲学史知识的理解性掌握。

夯实理论功底 凸显思想创新

赵本义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把教育,特别是具有创新思想人才的培养看作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今天看来,这一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定向针和期望值。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于对当代教育特点的上述认识,尝试着以哲学批判和思想创新这一哲学的本质特征为切入点,通过背景和逻辑分析相综合与客观的叙述与主观的评价相统一的教学理念的渗透,利用体系诠释和内在线索勾勒相统一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造就学生思想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一、思想创新应成为西方哲学史教学的主攻点

《西方哲学史》课程是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国,根据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一般理解,该门课程主要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其主要教学内容是泰勒斯到费尔巴哈期间的西方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通常给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和要求的基本定位是:学习该门课程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脉络和线索、哲学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哲学思想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明确西方哲学发展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主要人物、流派及其哲学代表作;明确西方哲学发展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懂得和理解各个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概念范畴、命题、主要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进行的理论论证;掌握西方哲学发展演变基本归路和经验教训:一方面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西方哲学史知识诠释西方哲学的问题、争论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学习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论证切入的角度、阐发问题的独特方式和思维技巧中掌握理论思维的基本规律,在总结西方哲学家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本模式:老师系统讲授和学生系统学习,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广泛阅读西方哲学原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去分析、鉴别和批判各种哲学观点,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合理性及其在哲学发展中的意义;能使我们系统地掌握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促进当代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批判地吸取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锻炼和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我们的民族哲学和当代哲学。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过去对西方哲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的基本定位有缺陷:记忆性的东西多,理解性的和推理性的东西少,感悟性的、发挥性的、批判性的东西少;知识性的东西多,强调思想创新的东西少;注重一家之言的东西多,展拓和融会诸家观点和优秀成果的东西少;强调掌握思维规范,学习大哲学家如何思维的东西多;强调自由思想和突破既定思维模式的东西少。总之过去,在哲学史教学中有着特别明显的保守性、学习性的倾向,而自主性、创造性没有贯穿其中;学习目标的重点指向了过去和既有的哲学问题,而没有指向现在和未来。一句话,学生的思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没有成为哲学史教学的中心。

把哲学史教学的主攻目标从掌握哲学家的思想、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转变到造就学生的思想创新素质和能力上是哲学史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非常符合哲学这门具有批判性、智慧性课程的本性;既合乎培养和造就新型哲学人才的目的,从教学过程来看,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关注,达到学生的要求。在这次西方哲学史的考试改革中,学生提到了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有的学生说,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造成一毕业的证书,而是要培养其做学问的能力。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西方哲学史更是有这样操作的契机。关键的不在于记住哲学家们的几个观点和概念,而在于他们探索思考的过程:为何提出那样的问题?怎样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解决有何意义?我在这里更要强调的是,问题还不仅仅止于此,问题的关键是,不在于探索哲学家如何想,在于造就我们具有思想创新的冲动和素质,掌握哲学家怎样思想只是培养我们思想创新素质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

二、以“思”贯穿读、写、讲、议、综合考试

如上所述,西方哲学史教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相互关联,又内在制约三个层次:思想创新素质的造就、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西方哲学史知识的理解性掌握。因此,作为教学的指挥棒的考试,应该督导和测评教学活动的上述三个方面。为此,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造就学生的思想创新素质。要造就学生的思想创新素质和提高其理论思维的水平,主要应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读书、写作、宣讲和讨论来升华,被动的听讲和灌输式学习是达不到上述目的的。我们在考试中采取了平常的“读、写、讲、议”和期末思考型试题测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模型。

1.鼓励和考查学生多读书、精读书和活读书的情况

在西方哲学史教学活动中,人们总结了许多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多读原著、精读原著和活读原著。特别在西方,学习西方哲学史往往是学习西方哲学原著的过程。有的人甚至认为不读原著就不了解哲学史,起码不理解哲学史的神韵。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往往成了从哲学史教科书中学习西方哲学,学生抓住两本教材,熟读教材,记住教材中所介绍的人物、思想及其所作的评价就可以在期末的一次性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结果是好一点的学生还读点哲学原著,有的学生根本就没读过哲学原著。这种现象不要说培养创新素质和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就是哲学家思想的原本面貌学生都没有掌握,而且还助长了一种很坏的现象,学生们鹦鹉学舌,往往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现在考试的指针变了,要求学生把哲学史教科书和老师的讲授仅仅看作入门的向导,而不是定论,在进入哲学史教科书和老师的讲授天地的同时又要从其中走出来,首先要阅读哲学原著,并把它作为一项考查指标,学生读书的压力和兴趣就产生了。

在阅读西方哲学原著过程中,老师制定读书目录,在其中划定泛读书目的和精读书目,并介绍有关原著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和阅读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考查学生读书情况一般占考试成绩的10%。

2.鼓励和考查学生写论文

目前大学生写作水平有所下降,这主要归因于写作训练不够,一方面是学生平时写作少,另一方面是老师指导的少。在西方哲学史的考试中要求学生写论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论文即平时作业,另一种是课程论文。小论文是学生根据所学的西方哲学史有关章节的内容来撰写自己的学习心得。课程论文是课程结束时老师根据西方哲学史研究的状况,划定选题范围或给定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然后查找有关资料,撰写论文。2003年第一学期的西方哲学史考试,老师结合课程要求学生撰写近年来中国哲学界研究康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研究成果综述的课程论文,学生反映效果不错。一方面,学生花费了大量的工夫,有的学生写了约两万字的学术综述;另一方面,由于论文题目和所学课程紧密相关,也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并且通过阅读、分析和综合学术论文学习到了课堂中很难提供的一些观点和思维方式。论文的评阅一方面是看学生所占有的资料是否充分和翔实,说理是否透彻,论证有力和精细与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及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尝试思想创新。有创新者可提高成绩。考查学生写论文情况一般占考试成绩的20—30%。

3.确定某个问题,让学生作一定的准备,登台讲述,大家共同评价

西方哲学史人物众多,概念层出不穷,观点纷繁复杂,逻辑推理很深,思想体系庞大。西方哲学史的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系统的讲授,学生被动听讲,做好笔记。有些善于思考的学生还能提出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则很少与老师进行交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如果缺乏师生的交流,学生对其所学内容的掌握往往是囫囵吞枣,学生很难理解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的内容,很难理解和掌握西方哲学思想的特点、精华和演变规律。学生似懂非懂,老师也不完全清楚学生的学习状况。一张主要靠死记硬背答写的期末试卷是很难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为了督促和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让学生讲授某些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阐发自己的观点的做法,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老师根据回答问题、提问和讲授情况,参照同学的讨论做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和考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随机的抽查。由于班级人数少,一学期中每位同学都能被抽查到。另一种是系统。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某些题目,布置给每位同学,让其查找有关资料,作充分的准备,然后登上讲台,用10—20分钟进行讲授,讲授完毕之后,老师和同学进行提问、归纳和点评,给出一定的成绩。学生开始对这种学习和考试方法还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促使他们更深入的学习,在准备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问题所在。体会到了哲学思想的论证过程,也锻炼了自己。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和登台讲授评定成绩一般占考试成绩的10%。

4.选准西方哲学史中某个代表性问题,分成辩论组,考查其辩论情况

西方哲学史中的某些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往往也会成为哲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有必要让学生接触、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也为了集思广益,启发智慧,创新思想,在教学和考试中我们也采取了分组辩论的形式。具体做法是:首先选定某个具有代表性、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体现西方哲学发展的某个阶段的精神的、有争论价值的议题;其次将学生分成两个辩论组,辩论组集思广益,精心准备,推选出辩论的主要发言人;然后进行辩论,先是主要发言人发言,下来是补充、辩驳、议论和老师点评。这种分组辩论的主要目的不是非要追求什么定论,一般也不非要确定何方胜败。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这种考试形式,激发学生思想创造的热情,对比性的理解问题,把握各家观点的精要,提出的背景、理论支撑和社会价值。例如,在讲授西方近代哲学时,我们组织过一次“西方近代哲学关于人性与民主、自由问题的辩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辩论热烈,既增强了学生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宏观理解,又深化了自己对人性、自由和民主的认识,也训练和提高了学生论证能力和辩论技巧。这种测评主要根据各组情况总体确定,也是考虑学生个体的辩论情况确定成绩,一般占考试成绩的5%。

5.期末考试以“思”为主

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期末考试仍然有它的重要意义,其他考试不能替代。不过考试的内容、方法和题型应该改革。在西方哲学史的期末考试中,试题以概念理解、命题分析、思想体系的阐释、思想演变过程的探讨和评价等综合性、思考性和论述性试题为主,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演绎和归纳等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形成。

三、反馈信息和进一步的完善

西方哲学史考试的改革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现在,学生最切身的体会是如此一来平时忙碌、要下工夫和思考问题,考试才会水到渠成,不像过去平时松松垮垮,考试紧张突击。现在,读书的压力大了,查找资料和阅读资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始有了思索问题的兴趣。学生对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是积极支持的。在西方哲学史的考试改革中,学生提出了一些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是:第一,在课程开讲时就“安民告示”,让学生心中有数,考虑自己如何主动学习。第二,学习压力增大,一些辅助性课程还是以听讲为主,淡化考试,留出时间和精力投入于主要课程之中。另外,也不必堂堂到课或课课听上。

考试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首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换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上课为主,要求学生和老师严格遵守纪律,老师必须按部就班的讲授每一节课或全部课程的内容。西方哲学史内容纷繁复杂,考试改革带来的是老师系统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必须采取重点讲授和线索勾画的形式。无论是讨论还是写论文都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学生要求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但对有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组织、督促和指导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弊大于利。其次,对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老师搞好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老师要多读书,多思考,时刻关注西方哲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和当代学术发展的新动向,老师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领域,不能解答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因此,教学研究,集体攻关,老师间的相互交流和配合才能搞好一门课的教学。最后,需要一种灵活的有效的而不是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想创新,必须给其在学习上的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必须加强。在增强老师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时,应给老师一定的权力,如老师自主决定教学模式和方法,自主决定考试方法,不必机械地遵守课时安排。学校以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内容,指定相关指标,主要以最终教学成果监控老师的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