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凸显与隐喻

凸显与隐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探讨了凸显与人工智能的联想机制和语用学的缺省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后,再来看看凸显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这里主要从思维经济性的角度来考察凸显与隐喻的共同性。凸显机制对隐喻表达中的直义和隐喻义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探讨了凸显与人工智能的联想机制和语用学的缺省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后,再来看看凸显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这里主要从思维经济性的角度来考察凸显与隐喻的共同性。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逐渐证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Mac Glone(1996)认为: “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法,求助于含糊而多歧义的语词。”Lakoff(1980)甚至认为: “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隐喻由修辞到思维方法,逐渐获得了一个普遍化的地位,而且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就像我们只要表达思想就得使用语言一样,我们只要认知世界、与人交流,就脱离不了隐喻思维(崔松鸽2005)。

“经济性原则”也称为省力原则,简单说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Zipf(1949)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个案分析证实了“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这一观点。如果人类的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那么隐喻思维活动与凸显机制一样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黄华新和徐慈华(2006)认为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都体现了隐喻思维的经济性。举例而言,隐喻式命名有鸡冠花、含羞草、眼镜蛇、枯叶蝶、网络、病毒等; 隐喻式陈述有“小王消化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等。黄华新和徐慈华通过对整个命名和陈述的投入-产出分析认为,在既定目标(产出效果) 不变的情况下,要判断一种活动是否经济,就要看它投入多少,如果投入相对较少,那么它就具有经济性。Glucksberg(1999)也指出: “一方面组织加工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隐喻式命名为什么更易于记忆,借助隐喻我们可以以一种经济的理解方式来把握和使用抽象概念; 另一方面隐喻‘Xis Y’是一种范畴归属性断言,喻体具有双重指称,除字面指称外,还指称上一等级的归属性范畴。”可见,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我们借助喻体确定其归属性范畴,然后将该范畴的一些属性或一组属性投射到本体上,这与逐项罗列范畴的属性相比无疑要省力许多。

本书认为从思维经济性角度等级凸显机制同样也可以解释类似现象。隐喻的本质是一种用具体的或已知的概念去组织抽象的或陌生的概念的认知机制,因此隐喻式的词汇和陈述就是用已知的、熟悉的概念去表达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其中,隐喻的使用者尤其是新奇隐喻的创立者,无疑有一个选择源域(resource domain)的过程,如用“网虫”而不用“网狗”,用“时间是金钱”而不用“时间是牛粪”。在一个隐喻表达创立之初,始作俑者为了给新事物取名或者表达一个新概念,必然会审视目标的语义特征,如“有一类人特别喜欢玩电脑、没有节制、妨碍工作、影响身体健康等”。这些语义特征会以自动的、缺省的方式寻找记忆库中匹配的或近似对象,也就是说,个体经验中具有特征相似的概念会凸显出来。某些表达式是如此熟悉,如“虫子”、“金钱”等,以至于他们的凸显是如此迅速而自然。然而,新奇隐喻的命名意义也许并不是强凸显义,因为凸显义存在个体和集体之分。命名是一种社会化行为,是为了让其他交际者理解,因此当自我凸显义与共同凸显义产生冲突时,即自我凸显义>集体凸显义时,为了服从交际需要则必须采用共同凸显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隐喻式命名时往往需要再三考虑的原因。如要表达“张三很笨”,有几种隐喻可选择,如“张三是头猪”、“张三是只驴”、“张三是只大象”和“张三是个瓜娃子(四川方言)”等。从自我凸显角度看,尽管上面四个源域的语义特征相差无几,都能隐喻表达“张三很笨”这个命题,但是对于个体来说,这四个源域无疑是呈等级凸显的。如四川人通常会用“张三是个瓜娃子”,因为该表达对他们来说是强凸显的。然而,当人们认知水平较低或说话时监控注意力下降时,尽管明显与交际环境不符合,人们也趋向于采用凸显概念和语言来表达。如在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和说普通话的人群交谈时,时常会套用普通话的语音语式说“张三是个瓜娃子”。

另外,当一个隐喻表达已经流行甚至成为“死隐喻”的时候,凸显机制仍然起作用。凸显机制对隐喻表达中的直义和隐喻义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已有研究表明,Giora的等级凸显假说能很好解决隐喻的直义和隐喻义优先关系问题,并为语言理解特别是“回复性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工具(宫同喜2009)。Glucksberg(1999)等在考察规约隐喻和新奇隐喻时发现,新奇隐喻的理解包括更复杂的推理过程,而规约隐喻的隐喻义和直义的理解是一样快的。Keysar&Bly(1995,1999)的发现也和等级凸显假设一致,即凸显义(不管是直义还是修辞义)总是最先激活的,如成语。在他们的实验中,要求参与者对一个不熟悉的成语的原来意思和衍生意思(有时候是原来意思的反义)都熟悉之后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最近习得的意思不管是直义还是衍生义(显现意义)更具识别性和凸显度。可见,凸显机制在新奇隐喻的制造、常规隐喻的理解上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并很好地解决了标准语用模式与直接处理模式关于“直义/隐喻义”之争。

[1] 转引自曹晖: 《从马赫的思维经济原理看美的经济性原则》,《北方论》,2002 (2): 58-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