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趋向构式隐喻投射而得的俗语

趋向构式隐喻投射而得的俗语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趋向构式隐喻投射而得的俗语各地方言里的趋向构式经隐喻投射而得到了对该构式义新的解读,引起人们的兴趣后被重复投入使用。它们的隐喻投射基于具体的空间趋向位移过程与表达抽象的事件、行为等概念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及认知隐喻方式的可识解性。不过还存有不少构式,原有的趋向位移在方言中仍留存,使用频率也不低。

第四节 趋向构式隐喻投射而得的俗语

各地方言里的趋向构式经隐喻投射而得到了对该构式义新的解读,引起人们的兴趣后被重复投入使用。这类整体性习语在方言里应该说是最为常见的。它们的隐喻投射基于具体的空间趋向位移过程与表达抽象的事件、行为等概念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及认知隐喻方式的可识解性。

一、相关俗语/习语的分类与举要

根据其隐喻投射的认知域的不同,大致概括为:

1.表达与具体趋向位移有类同特征的具体行为或抽象行为等,例如:

〈上海话〉:

脚底:走开:既然讲勿到一淘,侬勿会翻脚底个啊?

    (许宝华等1997:82)

一脚去:①比喻死亡②比喻事情没有办成,完蛋:难末一脚去勒。 (同:372)

〈宁波话〉:

回头:回绝:渠呕我喫饭去,拨我回头礌,大家忙忙个,省掉算礌。 (汤珍珠等1997:174)

呒进呒出:无关紧要;感觉不到:旅游团组织去北京嬲和,多两人缺两人呒进呒出个。/苹果甜末也勿甜,酸末也勿酸,来的喫呒进呒出个。 (同:375)

〈温州话〉:

浪起:(原义)在物体下面形成空间,使通风(或防潮):水泥直接囥泥地上,下转着浪起个。

   (比喻)架空,表面推崇,暗中排挤,使失去实权:我啦厂长匄人浪起爻,连班组长阿指挥不动。 (游汝杰等1998:198)

〈长沙话〉:

洑上水:(原有趋向义)向上游游去;(比喻)巴结上司:咯只人作风不正,喜欢洑上水。 (鲍厚星等2000:27)

出不得湖:①不能出湖南(“湖”指洞庭湖,代表湖南),只能呆在本地,现在意谓没多大本事,见不得世面:把他选得北京去比赛吧!——那还出不得湖咧!

     ②不能暴露在外:偷来的衣服穿起出不得湖。(同:34)

到不得靶:(比喻)做不到:今天你想瞒天过海,只怕到不得靶。(同:143)

〈厦门话〉:

上落:比喻与某人有往来或交往:阮两家定定常常有上落。

   (周长楫2002:330)

扶挺:(趋向义)(从下向上)捧着托着:橱仔小稍微扶挺咧,则偃倒才不会翻倒

   (比喻)扶掖、扶助:加共伊扶挺一下对他多加扶持

   (同:55)

跙倒:(原义)滑倒:涂骹真滑,我无细腻不小心跙倒。

   (比喻)失败(多指考试或应答等):互伊问甲跙倒答不出来。/早起早上考跙倒。 (同:20)

〈广州话〉:

飞起:泛指分离、抛弃、解雇:佢个人唔可靠,我飞起咗佢咯。 (白宛如2003:143)

吊起来卖:抬高价格:野少东西少就吊起来卖。 (同:255)

〈南昌话〉:

盘进盘出:折腾出来又折腾进去,老折腾:一滴子一点儿东西盘进盘出!(熊正辉1995:157)

〈南京话〉:

扳过来:挽回面子、声誉等:他昨儿个演出出了洋相,今儿个总算扳过来了。 (刘丹青1995:206)

横下来了:铁了心了、不顾一切地下定决心:他横下来了,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我横下来了,哪怕卖房子也要做成这笔生意。 (刘丹青1995:202)

2.表达具有隐喻相似性的时间、状态、程度等,如:

〈上海话〉:

过得去:还可以(不很好)。 (许宝华等1997:52)

〈宁波话〉:

弗上弗落:不上不下,指处境尴尬:介管大小人这么大的小孩弗上弗落,衣裳顶买勿出。 (汤珍珠等1997:301)

跳勿落:比喻因生气而不肯罢休:该事体千万莫讲拨渠听,渠晓得仔要跳勿落个。 (同:109)

〈长沙话〉:

下不得地:不好收场;不得了:他咯几句话搞得我下不得地。/你咯样不听讲,我要整得你下不得地。(鲍厚星等:2000:69)

〈厦门话〉:

到骹尾:比喻灰心透了。 (周长楫2002:206)

气甲通心肝:比喻生气极了。 (同:269)

〈广州话〉:

捞起:飞黄腾达,有钱有势,北京话说“抖起来了”。 (白宛如2003:235)

好物沉归底:比喻好的事情最后才来。 (同:251)

〈南昌话〉:

狗肉不上秤:人没用,抬举不起来 (同:131)

〈成都话〉:

打得拢堆:相处得好,彼此谈得来:三娃儿跟哪个都打得拢堆。 (梁德曼等1998:86)

抵拢坎坎:事到临头,“抵拢”意为“到达”,喊你早点收拾东西你不听,这哈儿这会儿抵拢坎坎了才着急。(同:26)

二、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上列举的与趋向构式相关的习语只是各地方言里的“冰山一角”,日常交谈里,这类口语表达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深得青睐。这类构式内部发展也不平衡、一致。

首先,从其表达的意义和语义链接来看,有些构式经隐喻投射而引申出的新意义较之其原有的趋向义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使用更为频繁,词汇化程度相对较高,其含有的修辞效果和语用价值即使脱离具体语境也能为人们所了解与理解。譬如常说的“走过场”“抖起来了”“捞起”等这类习语,表达趋向位移的原义基本消隐,现在日常交际中更凸显的是隐喻效用机制下获得的引申义与生动表达效果。

不过还存有不少构式,原有的趋向位移在方言中仍留存,使用频率也不低。究竟表达的是趋向义,还是隐含义,则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确认。譬如宁波话里的“跳勿落”,它既可以表达趋向位移“跳落”能否发生这一实际行为动作,又可用来比喻某人对某件事件或行为的态度(不肯罢休)。这种意义交缠或者说直陈与描述的修辞现象,只有依靠具体语境来实现意义的链接与深层含义的激活。

其次,从方言分布来看,总的说来,各地方言里这类与趋向相关的习语因为人们在抽象概念隐喻上具有的高度相似性、认知方式的共通性,因此在隐喻表达、意义延伸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可识解性。例如各地方言里都会用“下不了台”来表达“在别人面前受窘而没面子”的隐喻意义,用来表达“处境尴尬”抽象概念的趋向位移构式。尽管各地方言里选择用的词语在语音、形式上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用“上下”趋向来表达和隐喻(吴语里“弗上弗落”、官话里“不上不下”等)。语言接触等社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使这些习语在意义延伸和语用过程中有趋同和泛词汇化的现象。从这点看来,各地方言里的相关习语的隐喻含义的激活与解读还是比较容易挖掘的。

不过,地域文化差异还是会给各地方言的相关习语带来一定影响。譬如南京话里“到七家湾去”并非指的位移趋向,而是隐喻“吹牛、说大话”。(刘丹青1995:135)它凸显了“七家湾”这一地方的特征(多宰牛行和羊肉店)。这极具南京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隐喻表达就不如其他构式那么容易获得。同样是比喻“与某人有往来、交往”,宁波话等北部吴语里由“来去”这一趋向构式隐喻引申而得,而厦门话里用了“上落”这一趋向。宁波话里也有“上落”这一趋向构式,它表达的不是“交往”之意而是“高低之分”(考试成绩候着有时候有上落蛮正常个)。这类地域文化差异使它们在言语交际及流通上带来一定阻碍。“比喻性的解读是俗语化的结果,往往会因语言(或方言)而异。”(方梅201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