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凸显与缺省

凸显与缺省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省推理”主要是语用学和逻辑学领域的一种推理模式。缺省推理的逻辑机制是非单调逻辑。另外,Levinson也提出语用缺省推理模型,这是新格赖斯派对语用学的一大贡献。DM指出,缺省推理一般发生在具体词汇上,即一旦遇到词汇刺激,推理就会运行。

“缺省推理”(default inference)主要是语用学和逻辑学领域的一种推理模式。Sperber和Wilson(2002) 认为,大脑有一种独特的推理能力,能够对各种思维形式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推断。我们知道,会话是如此迅速,话语转化是如此频繁,而人们对于交谈对象的话语的推理却是如此容易,由此可以推断大脑天生就有一个洞察和解释对方思维的机制。这种机制体现为一种自动的、缺省的方式,以至于人们通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和运行的痕迹。一般而言,我们将某事物称之为“缺省”,是因为我们可以直接选择或解决该事物而不需要在各种可能中进行选择,这种思维状态称之为“缺省假想”(default assumption)。如在一家餐馆就餐,面前有餐桌和菜单,就会期待有一个服务员会走到餐桌前接受点菜,这就是一种缺省设想,因为我们不会设想会出现其他场景,除非发生其他事情。

语用学将“缺省”运用于推理过程中,提出“缺省推理”(default inference)。“缺省推理”又称“桥接推理”(bridging),意指将一个指代表达和一个并不在当下环境中存在或在现行语篇中出现的所指联系起来,这种指代关系从推理角度来说是清晰的(Clark1977)。相似的还有“捷径”(short circuit)理论,是Gibbs (2004) 基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逻辑学中“缺省推理”是由Reiter于1980年首先提出的。缺省推理的逻辑机制是非单调逻辑。单调性是指经典逻辑中随着条件的增加所得结论必然也增加,但原有结论仍然保持着正确的性质,而非单调推理最大的特征是前提的增加不会引起结论的增加。缺省逻辑的本质属性是缺省性,即在一定的前提下,如果不存在与推理不一致的假设,就推出相应的保持推理一致性的结果。一个命题在缺省条件下成立,当且仅当没有事实证明S不成立时,S总是成立的,也就是说S具有极小性。例如某动物园园长得知新来了一批鸟,在不了解这是一批什么鸟的情况下,他就命人准备带棚顶的笼舍。其逻辑实质为: 前提是有一批鸟,常识性的假设为“鸟会飞”,即bird→fly,那么一只鸟不会飞的可能性是极小的(黄华新,胡霞2004)。显然,在当前的语境中不存在与这个假设相悖的事实或信念(园长没有理由认为这些鸟不会飞),即“鸟会飞”保持了推理的一致性,所以逻辑的结论是需要准备带棚顶的笼舍,以防鸟飞走。

可见,语用学和逻辑学中的缺省推理都源于“缺省假想”这一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思维方式与凸显机制是否有内在联系呢?我们认为,缺省和凸显都体现了思维经济性,都是人类在交际中追求省力、效率的真实体现,因此两者在思维本质上具有共通性。对于缺省推理的自动性和经济性,Jazczcolt(2005)在其《缺省语义学》(Default Semantics)一书中解释比较全面: 缺省诠释一种较少心理负担的、更加经常的、显现的、通过潜意识而形成的捷径式推理,这种意义诠释通常是独立于语境的,但是能作为最小语境下的意义解释。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分析缺省和凸显两种机制的内在联系。

例(21) John walked into a room. The window was open.

该例中“the window”是一个指代语,它是隐含的并与前面句子中提到的“room”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的建立是经历过一个缺省推理过程,其缺省隐含为“the room had a window”。但Matsui(2000) 提出,此例中的缺省不是对前句的指称而言的,而是相对于凸显的背景设想而言的。如例(22):

例(22) Peter and Mary are off to visit a flat.

Mary: I hope the bathroom is not too small.

我们赞同Matsui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凸显的不仅仅是焦点和背景之间的空间关系,也是交际者思维运作的体现。由于Peter和Mary同在一个房子里,因此“该房子带有一个卫生间”便成了他们共同凸显的背景知识。根据集体经验(知识)形成共同凸显原则,该共同凸显的知识便成了话语缺省部分,这也是思维经济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另外,Levinson也提出语用缺省推理模型(default model/DM),这是新格赖斯派对语用学的一大贡献。DM指出,缺省推理一般发生在具体词汇上,即一旦遇到词汇刺激,推理就会运行。Levinson(2000) 提出,一般会话含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缺省推论,是对我们关于话语的优先或正常解读的直觉把握,因此Levinson宣称自己的方式是基于语言经济原则之上的。根据DM,语言表达含有阶级式隐含义,也就是说采用弱表达就意味着否定强表达,如“Somedogshavespots”就意味着“Notalldogshave spots”。又如:

例(23) Jane has three children.

a.Jane has at least three children.

b.GCI: Jane has no more than(i.e.,at most) three children.

c.Jane has exactly three children.

根据DM,“three”意味着“at least three”,因此例句中所说的可以用a句替代。例句中的数字“three”是属于衍推系列 <four, three,two,one>,这个系列触发了Levinson所提出的Q原则,从而缺省推理出一般会话含义(GCI)(b句),而所说的和GCI衍推c句。这个过程说明缺省推理加上所说的也是DM模型所解释的: 为什么在一般的语境下“three children”被理解为“exactly three children”。

从凸显机制来分析,“three”的三个含义组成了等级凸显义,并且是共同凸显义: 凸显义“exactlythree”>亚凸显义“atleast three”> =第三凸显义“no more than three”。在常规语境下,“three”的凸显义是“exactlythree”。根据语境平衡处理原理,在三个含义依照凸显度被同时激活的情况下,大脑则会缺省式地选择凸显义。当然特殊语境的参与会最终促使交际者选择合适的意义。如:

例(24) 甲: 今晚聚餐几点呀!

乙: 6点,在我家!

例(25) 同学: 老师,几点到教室呀?

老师: 6点。

例(24)中的语境“聚餐”使得“6点钟以后”(atleast6)成为合适的意义选择,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聚餐一般不宜早到,最适宜的时间是迟到10来分钟,这样可以给主人以充分的时间准备。例(25)中的“6点”则应该被理解为“6点之前”(nomorethan six),因为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权威性,学生最迟不能晚于6点来到教室,而6点正是讲座或者会议开始的时间。

可见,缺省和凸显都体现为人们对于常规的、习惯的和高频率使用的词汇和话语意义的一种捷径式思维模式。因此等级凸显不但可以用来解释缺省推理,也可以解释一般隐含和特殊隐含义的运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