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向性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

导向性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导向性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通过具体的教育环节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的教学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以及它在学生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坚持导向性原则。

1.导向性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导向性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通过具体的教育环节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的教学取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坚持导向性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以及它在学生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坚持导向性原则。从课程性质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是一般的专业知识课,而是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早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

一般而言,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都具有其倾向性或阶级性。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志、愿望和经济利益的反映,这是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系统的中枢,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引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风向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有鉴于此,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统治阶级都竭力通过各种形式,其中包括学校教育,把反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传授给青年学生,使他们接受和认同本阶级的思想意识,自觉地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保证既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得以巩固、延续和发展。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支配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做出的历史选择,它所蕴涵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任务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坍塌,就会引起人心混乱和社会动荡,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在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任务就在于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确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鲜明的思想和政治导向性构成课程的重要特征。

然而,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需要再过于强调它的意识形态特性,不需要再突出导向性了,由此产生了以“纯粹”知识性研讨取代导向性的教学倾向。这种看法是难以成立、也是非常危险的。无论从国际形势的发展态势看,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看,我们都需要加强而不是淡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导向性。从国际方面而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信息传递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加之政治、经济、文化等日趋多元化,人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流入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产品,使青年学生面临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此外,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这就更加凸现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艰巨性和必要性,也更加突出显现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中国自身发展的态势看,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正日趋多样化。与此相应,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各种文化冲突和思想矛盾愈益突出,青年学生面临着政治信念、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考验。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如果我们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坚持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导向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就会受到冲击,学生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健康思想观念就会蔓延乃至泛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趋于成熟,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日渐活跃。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历比较单一,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往往会陷入困顿和迷茫之中。这时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但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是否具有一代合格的后来者和接班人。

总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导向性,否则它就不可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