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实批判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环节

现实批判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环节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现实批判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信仰的必要环节。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亦循此理。在这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该将现实批判纳入教学过程,作为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2.现实批判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环节

对“批判”一词,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它含有分析、评判、质疑、否定之义。这里所谓“现实批判”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消极现象的分析、评判或质疑;二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健康或错误社会思潮的分析、评判或质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并不排斥现实批判,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实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上文已指出,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在批判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这种批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批判,二是现实的批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离不开对前人或他人思想的质疑、批判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没有对这两位哲学大师的批判和超越,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哪一个不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的呢?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纯书斋型学者,他们非常积极参与当时欧洲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创造过程,始终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马克思早年对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对莱茵省的林木盗窃法等的批判,是促使其世界观转变的重要因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则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度贫富分化、资本掠夺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等客观现实的深刻剖析、批判而确立和成熟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特征,不是其创始人的个人风格的产物,而是他们坚守的根本思想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10]恩格斯也指出: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11]。正是这种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批判意识,特别是对不合理的、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这是他们进行理论创造和构建的原动力之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传授马克思主义,就要使教育对象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本质特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维方法。

其次,现实批判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信仰的必要环节。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就不能回避对现实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有关客观世界的普遍性原理和人类社会变革演化的内在规律性,但是,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能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不总是能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即使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中间,也会出现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结果。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就不止一次地遇到过这种情况。对这些思想观点和具体实践,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分析批判。这种分析批判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能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现实,看清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更真切地体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当代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两个凡是”提出质疑和批判,由此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就有力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次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一次全国范围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得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入人心。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亦循此理。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过程中,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丑恶现象展开分析批判,针对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展开分析批判,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当代价值,从而确立对它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只有在比较、对话和批判中才能得到更充分彰显,缺少这一环节则难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本质特征。

再次,当代大学生非常需要具备对现实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大变革时代的特征之一,是旧观念、旧体制等遭遇严重冲击,日益失去其往日的影响力,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则处于萌芽、成长过程中,尚未成熟到为人们普遍接受、足以规约整个社会生活有序运作的程度。这时,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会呈现某种混沌无序的景象,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因此,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的青年一代特别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批判,正确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准则,但如何运用这一理论体系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和开发的。在这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但要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着力于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其中包括他们对现实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正确开展对有关社会思潮和现实生活的分析批判,是引领大学生增强自身现实批判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该将现实批判纳入教学过程,作为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