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确处理正面教育与现实批判的关系

正确处理正面教育与现实批判的关系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看,任何现实的批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这是一条基本原则。那些尚在讨论和争议中的理论观点则不宜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进行现实批判应当十分注意其导向性。也就是说,要使现实批判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教育。

3.正确处理正面教育与现实批判的关系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恰当把握正面教育和现实批判间的关系,这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从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看,任何现实的批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展开对现实生活或相关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本质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对现实生活有更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能建立在其他思想体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并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某些观点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讨和调整。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研究,从课程的设定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成熟状况看,重点应为追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经实践检验具有真理性的新思想。例如,列宁在追随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诸多理论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这一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那些尚在讨论和争议中的理论观点则不宜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进行现实批判应当十分注意其导向性。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批判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批判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课程教学的既定目标。对于现实生活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批判,不是图一时的痛快淋漓,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否定性的评判,而是要对产生这些现象和社会思潮的深层原因作理性分析,说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该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说明应该怎样回应和解答其他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说明这些现象和社会思潮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有什么意义(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意义的话)。通过这样的分析说明,最终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当代价值,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即使如此,在具体实践中也可能出现背离这一指导思想的情况,这当然也在分析批判之列。但这种分析批判的落脚点,在于指出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人们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发生的种种失误之间的关系,说明正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我们纠正以往的失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而使学生认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建立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就是说,要使现实批判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教育。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分析方法正确与否不但关系能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否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它是批判的、革命的,但是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徒然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否定的、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12]因此,对现实的批判任何时候都不能是简单的斥责、鞭挞或颠覆,而必须是全面的、多视角的、辩证的。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要环节的现实批判应该是有理、有节的。所谓“有理”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为基础,而不是情绪化的、一味标新立异的;所谓“有节”就是要把握批判的“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不能让黑暗掩盖了光明。只有遵循上述方法展开的现实批判才能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展开现实批判应防止和坚决克服几种倾向: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传播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借现实批判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否定我们的基本制度安排和重大方针政策;散布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传输灰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单向、偏激的思想方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作简单化、极端化的分析评判。这些倾向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设定目标,还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不能允许其在我们的课堂上有立足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