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宏观调控对企业迁移方向的影响

政府宏观调控对企业迁移方向的影响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经济调控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使企业经济活动区位发生变化,成为企业区位决策与区位选择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经济调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企业区位决策提供较为全面而准确的理论依据。而货币政策中的银根松紧和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资金的筹措和资金的成本,在我国企业普遍负债率偏高的情况下,仅银行利率的调整就可成为企业盈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9.2.1 政府宏观调控对企业迁移方向的影响

企业活动的空间性以及企业与所处空间地域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企业与所处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企业对于其所处区域的作用和影响而言,企业经济活动构成了企业所处区域中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一定区域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该区域内企业的成长,而企业也总是该区域直接依赖的经济增长支撑点。企业所受的区域作用和影响同样也是多方面的。这种作用和影响,实际上在企业建立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这就是区域条件对于企业创立的作用和影响。企业创立所遇到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迁移即企业布局问题,企业如何选择有利于自身目标实现的区位。区域对企业布局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条件不仅提供企业活动的一般背景和场所,而且提供企业活动所必须的自然资源。二是一定区域内形成的经济状况,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现实的经济结构,金融条件、信息条件,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市场竞争格局等都会对企业布局产生影响。三是一定区域的社会因素总是对企业布局产生影响,区域内的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和素质、历史文化背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企业活动。所有这些影响和作用的背后,都有政府控制和影响的成分。政府经济调控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使企业经济活动区位发生变化,成为企业区位决策与区位选择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经济调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企业区位决策提供较为全面而准确的理论依据。

1.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迁移活动具有制约效应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无疑是有效的方式,它从调节社会的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出发,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最终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我国,由于还不具有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在这种条件下即非均衡的条件下,各种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被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在这种非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经济的总体反应是多方面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切入点也应该是多角度的。从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方式来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关系是反应国民经济总体的一种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国民经济还可以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若干重要环节的相互关系来反应,还可以从企业、居民、团体等社会不同的组成部分的经济行为来反应。我认为,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下,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自主的活动方式,因此,要重视从社会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经济行为来把握宏观经济调控,在这些社会不同的组成部分当中,企业的行为最为重要。因此,要重视宏观调控对企业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要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4)

现代企业的最一般特征,是它作为产品及劳务的生产经营单位而存在,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经济组织。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企业不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而且是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参与者。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经济目标和经营方式的选择,以及企业的生产行为、分配行为、投资行为和技术及管理的创新行为等。企业的这些经济活动都受制于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虽然立足于调节全社会的经济总量的平衡,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张一弛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影响着企业赖以存在的区位环境。首先,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最基本的经常性活动,它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贯穿在这些活动中的资金的运动。而货币政策中的银根松紧和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资金的筹措和资金的成本,在我国企业普遍负债率偏高的情况下,仅银行利率的调整就可成为企业盈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调整会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负担高低变化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状况最终要由企业的盈亏损益来决定,企业不断盈利,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能得以维持和扩大;企业亏损,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予以弥补,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只能相应缩小甚至中断。所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的变化和调节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盈亏变化,以至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下去。其次,企业的投资活动也受制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新设立企业是一种投资行为,老企业的扩张也包含着多种投资行为。实施成功的投资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受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好的投资项目。项目要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除了项目本身的条件以外,经济环境也影响投资项目的成败。在经济高涨的时期,好的投资项目容易成功。在经济低落的时期,似乎干什么都很难赚到钱,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欲望不高。因此,投资行为受经济环境和政府是否鼓励投资的影响和制约。二是要有通畅的筹资渠道和合理的筹资成本。完全靠自有资金来投资是不多见的,一般都要依靠负债或引资,至少是部分负债来举办投资。如果银根紧缩,资金紧张,筹措资金就困难,没有资金,投资就无从谈起;如果银行贷款利率高,投资成本就升高,就会影响投资回收,也影响投资项目的成败。企业的发展还受制于国家对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控制。企业在发展的成长期和扩张期,需要增加吸纳劳动力或者正常地更新劳动力。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一方面是素质,另一方面是合理的费用水平。企业在调整收缩期或者关闭歇业,企业使用的劳动力减少,劳动力回流到社会,社会必须要有吸纳失业劳动力的机制和渠道。劳动力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社会要有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建有完备的劳动力就业、失业和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制度,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的外部条件之一。国家对劳动力就业、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调整和规范着企业使用劳动力的行为,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

由此可见,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虽然着眼于总量的平衡,但它的重要手段都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企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的对象之一,既兼顾调控总量,又充分考虑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主体的健康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有区域的差异,在国家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中,势必出现一些影响企业选择区位的因素,包括国家的投资政策、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选择区位。

2.用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当然要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上制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有关的调控政策手段,即使是在非均衡的情况下,但应在此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状况,采取的主要措施要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正在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企业也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整个经济都处于转型的过程当中。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方式,包括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对企业包括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宏观经济调控上。由于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企业也在转型的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上都要考虑企业的发展,使宏观经济调控既着眼于总量的平衡,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要以鼓励促进企业发展为主,以抑制企业发展为辅。并且,宏观调控措施力求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切忌大起大落。不可否认,宏观调控措施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功能,也有抑制经济发展的功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措施既有扩张性的,也有紧缩性的。但从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来看,宽松的宏观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抑制企业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生产力的损失和浪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企业和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发展得很不够,虽然有时出现供过于求,那是低水平的,主要的矛盾还是发展不够。因此,宏观调控对企业而言,更多应是促进其发展。在实际生活当中,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较好把握,在某些阶段要采取抑制的措施比较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也要发挥调控和配置的作用,特别是在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控上。对企业发展的抑制方面,有的是在产业上,有的是在企业的规模上。在这些方面进行抑制,应更多地利用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而不宜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的其他措施,在需要控制的行业及其领域,在企业发起设立时就要控制住,以免在企业的运行当中来抑制会造成大的损失浪费。同时,宏观调控要力求保持一定的连续和稳定性,不要忽冷忽热、忽紧忽松,令企业难以适应。

第二,宏观调控取向要多元化,调控的对象应包括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某一时期,宏观调控究竟是生产取向为调控重点,还是以消费取向为调控重点,或者是二者兼顾,要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相一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处于短缺的状态下,许多商品都供不应求,社会总供给满足不了社会总需求,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点是放在鼓励和刺激生产,千方百计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基本上是针对生产领域或生产环节的。比如,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基本上是依据生产领域来设计的,大多数的收入是通过企业征收上来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短缺经济时期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了供求基本平衡和低水平供大于求的时期。因此,国家宏观调控集中在生产领域和企业身上的调控取向也应逐步改变为既调控生产领域,也调控其他领域;既调控企业,也调控居民和社会其他组成部分。宏观经济调控取向多元化,可扩大调控的覆盖面和增加调控的有效性。

第三,作用于企业的宏观调控措施要以间接调控为主,尽量少采用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应是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主要是调节和改善经济环境,对企业主要是靠法律和产业政策来规范,规定企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哪些鼓励干,哪些限制干,最后企业依法纳税。国家需要垄断的行业,其他企业通通不能进入,在源头就控制住。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应由国家来决定和控制,而应该由市场来引导。

3.要利用好几个主要的调控手段

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起作用的,归结起来主要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常使用的具体手段是利率、税率和汇率。这几个手段无时不刻在影响和作用于企业,这几个手段也最能体现宏观调控。因此,宏观调控当局要使用好这几个调控手段,特别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逐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进和完善这些调控手段,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第一,要改革利率体制,逐步放开利率,使国家不直接调控对工商企业的存贷款利率,使银行和工商企业一样也要处于竞争之中。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和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关系,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的效益。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的收益减少,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就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同样是调控资金价格,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处于转轨的国家做法大不相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是通过变动基准利率间接调控,绝大多数利率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因为金融产品的利率种类繁多,中央银行掌握定价权的只是很少几种,但是,就是这几种却有很强的杠杆效应。而在我国则实行的是管制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确定几乎所有存贷款利率,这就意味着,无论银行间经营管理的水平差别有多大,它们出售金融产品的价格都差不多。利率管制的必然结果,银行间难以形成竞争的格局,银行间缺乏竞争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银行和工商企业打交道,总是处于居高临下,处于分配资源的地位,而工商企业总是处于劣势,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工商企业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资金是当今中国最稀缺的资源,必须要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来解决资金价格扭曲和低效配置的问题。也只有改革利率管制办法,国家只管住几个最重要的基准利率,逐步放开利率,避免国家通过利率调控直接作用于工商企业。这样,不同的企业,因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收益,可选择不同银行提供的不同利率的资金。利率的差别可更充分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可更加激发企业的活力,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第二,要改革税制,逐步把直接作用于经营活动的流转税降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直接税,增加以企业和居民个人收益为征税对象的所得税和收益税。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运行是税收的两大主要职能,税收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器。这几年,税收组织收入的职能大大强化了,但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远未发挥。税收政策的制定考虑组织收入的因素多,考虑调节经济运行的因素少,税收稳定器的作用也很弱,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征税既是组织财政收入,同时也是调节经济,两者并重。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严格地说,它是对社会剩余产品即M的分配,它是国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因此,税收要更多地立足于在企业和居民的经营收益和劳动所得之中取得税收、调节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在经营中的税收负担,企业多收益多交税、少收益少交税。逐步把企业经营流转环节的税收部分或大部分移到收益环节来征收,这样,就可减轻税收直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国家主要通过调节企业的收益来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然,这必须要辅之于严格的企业成本费用列支管理办法,使企业收益真实可靠。同时,也不排除,对一些特殊行业特别是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如烟、酒等通过流转环节的税收来控制和调节。考虑到我国财政预算的刚性,国家对企业征税环节的改变可采取逐步渐进的方式,分步到位。就是在目前流转税比重不降低的情况下,也需对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进行改革,生产型的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投资和消费,消费型的增值税又难以兼顾不同行业、地区有机构成高低的差别,较好的办法是把两种调节的取向进行一些综合,采取收益型的增值税,主要针对企业的收益征收增值税。通过改革税制,充分发挥税收稳定器的作用,增加对企业收益的调节,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流转的调节。

第三、改革汇率制度,灵活调节企业进出口贸易,调节企业在国际收支中的行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问题正引起人们日益热切的关注和讨论,中国也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企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直接竞争。这当然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也需要国家为企业获得一个稳定、平等、公开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权利创造条件。中国的企业要融入世界经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不仅在国内要同跨国公司开展竞争,而且,还要把自己的产品在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情况下打到国外去,占据更加广阔的市场;二是国内的企业要能很便捷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用以发展自己。要能够管制和调节上述经济活动,国家主要依靠外汇管制和汇率的调节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不论是经常项目下的收支,还是资本项目下的收支,大部分都是由企业对外的经营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国家要充分考虑外汇管理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企业的国际收支问题解决好了,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才有基础。首先,要适当放松对企业外汇收支的管制,使企业因对外贸易和服务发生的外汇收支,在结汇和购汇等方面方便快捷,鼓励企业增加出口。同时,要加快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实现的进程,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其次,有管制的浮动汇率要在浮动上体现出来。现在,国际主流倾向是实行浮动汇率,取消固定汇率。我国九十年代初期汇率并轨以来实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汇率是管住了,但基本没有浮动。这些年来,国内外的经济发生了不少重大变化,期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也发生过大的起伏,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的名义汇率与市场实际汇率已有不少差异,但官方汇率基本没有变化。再次,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调节也要逐步与汇率联系。使企业从国内和国外获得的资本其成本大致差不多,相应企业的银行资金在国内和国外获得的收益也差不多,这样,才能确保国内外资本不致大进大出,对国民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当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大多是全国统一的,这从全国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来看是需要的。但是在区域之间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不考虑区域差别显然也是不行的。所以,国家在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对不同的区域应有一些差别,在这些差别中贯彻吸引投资、吸引企业的导向。

(苏重基,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