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有益探索

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不仅要为选择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充分激励经营者为委托人利益而努力。企业所有者对于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是近年来理论和实践中的研究热点问题,本章的研究主题也将集中于这一层面的业绩评价问题。在分层管理的企业组织中,由于企业内部的层层代理关系,较高层管理者需要考虑其下属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责任来选择适当的业绩评价方式,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十章 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有益探索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企业业绩评价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层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包括从政府或社会层面、投资者层面、所有者层面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等,业绩评价的这四个基本层面在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在评价的客体和方法等方面也必然有所不同。

1.政府或社会层面——政府管理部门从行政管理和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社会贡献评价。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企业所提供的税金、就业机会以及对员工的社会福利保障、环境保护等责任义务的履行情况,主要通过一些特定指标的计算来进行评价,如社会贡献率、人均利税率、就业增长率等。其指标的计算可以利用统计数据,往往不需要针对特定企业来设计评价系统。

2.投资者层面——投资者从投资决策角度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投资者在决定其资本的投向时,要对备选投资对象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未来发展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这一类评价是以企业价值为分析、比较的对象,评价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也叫企业价值分析。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分析可以利用各种财务估价模型如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模型(DCFM)、Tobin'sQ等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企业内在价值和现行市价的比较判断投资价值。

3.所有者层面——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也就是所有者从委托人角度对其所投入企业的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即对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的评价。由于现代企业中两权分离所导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企业资源的所有者不拥有资源直接运用的权力,因而从自身利益角度对这种资源运用的后果给予极大关注。这种关注可以表现为对企业经营者(代理人)的直接权力限制、对其资源运用过程的监督,以及对其权力运用结果的考评。对于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不仅要为选择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冲突,充分激励经营者为委托人利益而努力。企业所有者对于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是近年来理论和实践中的研究热点问题,本章的研究主题也将集中于这一层面的业绩评价问题。

4.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内部其他各层次员工的业绩评价。在分层管理的企业组织中,由于企业内部的层层代理关系,较高层管理者需要考虑其下属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责任来选择适当的业绩评价方式,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一层面的业绩评价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且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的业绩评价依附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受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考评基础上,当前正在与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规划等创新管理方法进一步结合,使这一层面的业绩评价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与过程融合和与战略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