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及改进设想

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及改进设想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财务会计所意欲表述的和其实质上所能表述的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许多目前难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未能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这一情况需要企业披露各方面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现行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第四节 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及改进设想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分析

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中深刻地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显得落后于时代。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财务会计所意欲表述的和其实质上所能表述的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据有关机构和人士的分析和研究,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二是来自于财务报告本身的结构和报告方式。具体而言包括:

(一)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

按照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观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为:“要使会计资料如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只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照此,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尽管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之中不乏“实质重于形式”运用的典型例子,但“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而且,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经济实质”占据了对会计处理的指导地位。如交易与事项所发生的数据是会计确认与计量近乎惟一的数据来源,非交易事项数据一般不予以确认、记录或计量,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之中对资产的计价始终受稳健性原则或谨慎性原则的支配,资产的计量基础与其经济实质常发生背离。

(二)重成本而轻价值

成本、价格、价值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三个概念。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了资产的存量特征,而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计量费用时所采用的历史成本,而计量收入时却选用现行市价,这样的现行收入和历史费用的配比,引起内在逻辑的不统一。现行财务报告计量基础单一,市场价值计量基础的运用面偏窄。联系到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所继承的传统财务会计的特点——确定性、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稳健性等,我们就不难看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是由于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而近年来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却是站在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的立场或角度上的。

(三)侧重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

从会计要素的定义可以看出,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记录的汇总表,是向后看的财务报表。按照主流理论的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是要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也和权责发生制的确认要求相背离——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本身已经包含了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三个环节。

(四)侧重利润的核算而忽视现金流量的有关信息

尽管FASB的概念框架力图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而非以收益表为重心的收入/费用观,但在财务报告之中却并未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思想。例如:①过分注意盈利的核算,过分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的计价;②过分注重最终的利润数据,对代表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

(五)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

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势必会拒绝确认某些虽然与交易无关联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许多目前难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未能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发生的日益频繁,企业性质和活动也日益复杂;社会各部门、企业内外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这一情况需要企业披露各方面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现行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六)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逻辑混乱

不可否认,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事实上,只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之中的估计和判断就不可避免——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残值的确定、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认定、或有负债、递延所得税等项目。但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却掩盖了这个固有的特点,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是单一、仿佛十分确定的数字,这大大影响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运用。使用者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貌似十分确定的数字进行验证和再确认,甚至不厌其烦地去对财务报表上的单一数字进行重新分解,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重新组合和汇总。

(七)会计信息生产的连续性与被披露的间断性

企业几乎每天都要发生交易事项,只要经营状况正常,其会计信息的生产就必然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手段和信息生产成本、传递成本的严格限制,会计信息的披露只能是间断的。生产的连续性与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结果是:一方面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另一方面,那些占有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差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我国其他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其他财务报告只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形式单一,难于披露一些非属财务情况的重要信息,其内容的规定性也过于简单,起的作用也相当有限。

2.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权、期货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也应该及早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3.缺乏非财务信息和自愿性信息的披露。由于现行的财务会计信息很难揭示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可通过非财务信息和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揭示关键成功因素。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等等,它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体而言,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包括:经营业绩指标、公司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性信息等,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经济决策时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非财务信息,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

4.缺乏预测性信息的披露。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在自身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某些缺陷,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因此要求编制预测报告(报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

5.缺乏对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等软资产的披露。这些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日益重要,不披露这些信息就不能完整反映出企业的情况。

6.缺乏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随着产权概念认识的深入以及受托责任的扩大化,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在完成其财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还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如扩大就业、维护职工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以及公益性捐赠等。这就需要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报告在这方面尚属空白。企业没有系统而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供社会各界了解、监督和考核企业的行为,不利于企业履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财务报告改进意见

(一)改革现行的财务报表结构

1.财务报表项目、结构应进一步国际化,主要是:①相同的或相似的会计交易在全世界范围内应当以相似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②不论会计交易在何处进行报告,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都应当相同或相似,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加以横向比较。

2.软性资产信息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充分揭示。通过改进现有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稳健原则、充分揭示原则的资产计量、收益确认及报告原则,将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逐渐由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主转向以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的机会与风险为主,或者两者并重,软性资产将被逐步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同时,未来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将是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各种计量属性并存,而且历史成本的历史地位将有所减弱,公允价值的作用将大大增强。

3.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直被许多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IASB放在财务报告改革的首位。其中比较一致的做法[8]是在传统的收益表或损益表之外增加一张新的财务业绩报表,把分散在传统收益表之外的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聚集到第二张财务报表中来,共同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

(二)其他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

1.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表外融资是指在现有的法律规定和会计惯例下,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进行了融资而又避免将其融资行为的一部分甚或全部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表外融资属于隐性融资,虽然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宽松了企业的财务环境,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但是同时也有可能掩盖企业的投资规模、扭曲企业的经营业绩。规范表外融资的信息披露,通过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风险性,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2.改进企业关于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披露。借助物价变动报告,可以不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核算程序,正确反映当时物价水平下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支付能力,消除因物价变动引起的财务资料的不可比性,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不足,有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3.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进行披露。为满足用户评价衍生金融工具机会和风险并做出相关决策,企业应当至少在报表附注中对其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可按持有的目的披露报告日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性质、金额、期限、未来现金需求的种类、期间及不确定性等,并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利率信用等重大风险。“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除此之外,可以结合改进的财务业绩报表,对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在“全面收益表”内反映。

4.扩大对R&D(研究与开发)信息的披露。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R&D信息的披露具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我国上市公司对R&D的披露仅在利润表中作一简单呈报(在管理费用中列示)。对于R&D信息应该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地披露,至少应当披露R&D每年支出的具体数额和研究开发项目的进展。

5.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资源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和前瞻性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实际上,有关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趋向于主动而且直接提供财务预测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采用各项具体可行的措施加强上市公司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盈利预测,是指被审核单位对未来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所做的预计和测算。申请上市公司不仅要对其下一年度的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还要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这一预测进行审核。

6.社会责任报告、增值表。社会责任报告对于协调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寻求微观核算和宏观核算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增值表所提供的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7.扩大财务报表之外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这类信息包括:①企业生产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提供管理部门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取得的各种业绩和采取的措施;②企业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主要说明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等;③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风险和企业管理部门的计划,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进行比较;④有关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主要就董事、大股东、管理人员的酬金等情况以及关联交易进行说明;⑤前景性信息,即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企业的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2.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和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3.黄明晴、王勇:《国企经理制度与会计信息失真》,《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第6期。

4.盛祥云:《企业会计行为的经济分析——兼论会计数据失真的原因和对策》,《会计研究》1998年第5期。

5.葛家澍、黄世忠:《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研究》1999年第12期。

6.孙诤、郭永清:《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7.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论说》,《中国会计教授会论文集(大连)》,1999年。

8.陈建文:《法律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体系:各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12期。

9.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0.林钟高等:《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注释】

[1]Watts &Zimmerman曾经指出,管理人员比会计人员更关注会计信息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也必然会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往往也是管理人员而非会计人员。考虑到管理人员在会计信息提供上的自然控制权,本文的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均指的是管理人员即经理人。

[2]会计信息披露现存问题,除了会计信息失真外,还有诸如披露不充分和不及时问题。鉴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后两者存而不论。

[3]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可分为经理人和生产人员,由于前者在企业中相对重要,监督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剩余索取权一般授予经理人。

[4]当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矛盾时,选择那些具有可靠性中最为相关的项目,便成为理性的追求

[5]我们曾经撰文认为,规范性和技术性失真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实;而违法性失真则形成了会计信息造假。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见《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6]此处会计信息披露者造假收益与监管者的损失不一致是因为造假者的衡量标准是站在个人角度上而监管者的衡量标准是站在社会公众角度上的。

[7]例如,银广夏1999和2000年度通过虚增7.45亿元利润,其停牌时的市值比造假前的1998年末增加了70亿元。

[8]1992年9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报告财务业绩”,率先要求企业增加一张新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与传统损益表一起作为对外编报的基本财务报表;1997年6月,美国FASB颁发了“报告全面收益”的会计准则;1997年8月,IASB公布了修订后的《财务报表的表述》,提出了两种可用来表述利得与损失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权益变动来表述;一种是通过单独的“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来表述。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改革传统的业绩报表,报告全面收益信息已是财务报告改革的大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