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研究

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研究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总体而言,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发展港口金融服务基本上还停留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商业银行业务种类较单一,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外部投资环境发展滞后,商业银行业务蕴藏着很多风险。因此,本文结合宁波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特点,分析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的发展对策。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发展港口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研究

宁波是一个港口资源丰富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临港产业,特别是以港口物流业为核心的临港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相比,与国内外一些港口城市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宁波转变港口发展方式、建设枢纽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建设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城市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宁波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海港城市之一。宁波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宁波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从2000年的90.2万标准箱,增至2007年的935万标准箱,年均增幅高达36.7%。在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宁波港口集装箱运输同比仍然保持了16%的增幅,突破了1000万标准箱大关,国际排名上升到第8位。近年来,宁波地区商业银行的港口金融服务发展十分迅速。但总体而言,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发展港口金融服务基本上还停留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商业银行业务种类较单一,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外部投资环境发展滞后,商业银行业务蕴藏着很多风险。因此,本文结合宁波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特点,分析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的发展对策。

一、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内涵与模式

港口金融服务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港口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港口金融服务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其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港口经济产业链中的企业客户业务需求,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综合化的特色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通过与港口经济众多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案,而且能够有效防范单一客户的授信风险,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深度挖掘产业链中蕴藏的金融服务价值,争取到稳定的集群客户,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可以实现企业、港口、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商业银行发展港口金融服务的内涵,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根据港口经济的特点,围绕港口经济辐射范围的主要产业,针对进出港口地区的物流和资金流,为满足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需求而设计的,提供与港口经济各产业商品的自身特点和商品交易模式相适应的融资、结算、配套服务及资产保值等一系列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商业银行发展港口金融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两种:

(1)中间模式

指的是港口企业可以通过与银行签订服务协议,来为银行提供办公业务场所,如在业务楼开辟银行办公地点作为“融资绿色通道”,把经营业务比较优质且与自己有稳定业务关系的客户推荐给银行。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考核标准,对客户进行统一授信,比如银行针对客户需求开立信用证、保函、押汇等一系列融资方式显著优于一般客户的快捷服务,并且可以得到不规定保证金、不要求抵押、保证等担保形式的优惠政策。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开办的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有:综合授信、信用证、进出口押汇、国际保理业务和银行保函、福费廷等业务。

(2)自营模式

自营模式有别于中间模式,采用自营模式的港口企业作为融资过程中的一方,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自营模式下商业银行既可以通过提供仓单质押监管获得服务性收益,也可以通过港口财务公司或控股信托公司的方式获得利差收益。自营模式下的金融服务品种包括:仓单质押、动产质押逐笔控制、动产质押总量控制、买方信贷和开证监管等业务。

二、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开展港口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宁波地区港口金融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近几年来,现代港口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受到金融市场的关注。宁波作为比较发达的海港城市之一,已和上海、苏州一起被列为全国三大物流试点城市,这对宁波发展现代港口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宁波地区港口经济发展迅速[1]

宁波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港口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表1的数据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宁波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

表1 宁波市2005—2009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img140

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宁波地区各产业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在2008年全球遭受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业都一定程度的受到了牵连,但宁波地区的经济却在逆境中前进,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各产业规模都有一定的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给宁波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经济基础和区域产业分工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宁波港城的定位在发展以国际贸易为重点的临港服务业。深水良港是宁波的最大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宁波在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找到的合适位置。2004到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增幅连续8年居中国大陆主要集装箱港口前茅。由于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港口货物吞吐量在2004—2009年呈现如下图所示:

img141

图1 港口货物吞吐量(2004—2009年)

由于连续几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来了航运业的繁荣,2004年到2008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在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全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内地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但是2007年港口企业受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等的影响,港口营运成本增加,压缩了盈利空间,2008—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宁波地区港口货物吞吐增长量指标大幅下挫,航运业一度出现下降,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相信宁波港口业务规模一定会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宁波港口金融服务的区域优势日趋明显

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发展港口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宁波港口在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作业效率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同时上海是全球最大的港口城市,目前上海正在试图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宁波与上海同属长三角区域,而且宁波和上海相邻,国家也早已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定位,因此,宁波和上海同属一个航运中心。在上海“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宁波发展港口金融服务业显得尤为迫切,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借鉴上海港口金融服务发展经验,应积极发展港口金融业,有利于巩固宁波国际远洋干线港乃至今后枢纽港地位,更好地满足长三角、沿海和国际航运的需求。宁波就可以成为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台服务中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

同时,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将于2010年竣工,重点引进银行、保险、证券、会计、咨询等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和办事处,力争成为宁波市的产业金融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与国际贸易及航运中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打造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提供重要的现代金融保障。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分行、宁波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已入驻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

(二)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开展港口金融服务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宁波地区商业银行的港口企业客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石油化工、造船、发电、炼钢等依托港口优势具有大运载量、大耗水量、大进大出、资本密集性高特征的产业;二是临港的腹地工业,它距离港口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属于广义的临港工业。宁波地区商业银行针对这些客户的需求,相继开展了各种港口金融服务业务,比如不同程度的增加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署合作协议、银行保函、建立“银港合作平台”等。以下根据临港企业贸易和融资方面的金融服务以及对宁波港的融资服务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商业银行对临港企业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

近几年来,宁波地区不少商业银行结合宁波地区的港口贸易区位优势,以及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开展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进出口融资和国际结算业务,具体包括:

表2 宁波地区商业银行的进出口金融服务项目

img142

资料来源:根据各商业银行网站资料进行整理。

各银行根据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客户和市场需求,陆续推出了相关港口金融新产品,这些业务得到了客户的积极响应。同时招商银行在2010年宁波投入10亿元从事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宁波分行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大力支持各项业务的发展。在公司业务方面,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为小企业设计了符合其特点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项目,它包括企业应收应付款融资和商品融资等3大系列、20多项产品,创新了银行付款保函、国内买方信贷、出口退税账户托管等融资方式;推出出口应收账款融资新业务,结算方式以O/A、D/P、D/A为主,为那些出口贸易记录良好、出口融资需求旺盛、但又不能提供足够抵押或担保的中小客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工具。

2007年,华夏银行宁波分行,按照华夏银行总行信贷投向指引,根据宁波民营、港口、外向型经济特点和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二位的金融生态环境,宁波分行坚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积极营销宁波临港型产业、交通等优势行业和企业,支持其流动资金需求,严格控制对国家调控待业和企业的各类授信。

以上金融服务手段和创新,为宁波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突破了传统的担保方式和主体信贷评级瓶颈。同时通过创立“贸易融资信息管理体系”,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建立在电子化基础之上,促使物流企业提升管理与服务,促进了港口商贸经济的规范发展。

2.商业银行对宁波港建设的金融服务

近几年来,宁波地区的商业银行与宁波港之间有了初步的合作关系。如宁波港集团作为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的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该行重点支持的客户,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在2006年11月该行和宁波港集团达成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的全面金融服务,包括:服务团队、融资支持、现金管理服务、外汇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服务。并根据宁波港集团的实际需求,在今后5年中将给予宁波港集团150亿元融资额度的支持。又如工行宁波市分行还积极为海运企业宁波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和造船企业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宁波市北仑蓝天造船有限公司等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国内信用证、进口信用证、项目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船舶融资业务。

自2006年起,工行宁波市分行[2]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业务、船舶预付款还款保函等创新金融产品,为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5亿元短期融资券业务。开办船舶预付款还款保函业务,当前已累计为中基进出口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办理了25笔业务,累计金额达4.4亿美元,已成为该行开立笔数最多、金额最大的保函业务品种。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银港合作平台”等创新业务,以有效的金融、物流配套服务,促进港口工业、港口物流大发展,进而提升港口经济,可以实现企业、港口、银行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开展港口金融服务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开展的港口金融服务越来越完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的港口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首先,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开展的港口金融服务业务比较传统。目前宁波的港口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对港口企业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等方面,大多数业务仍然处于传统业务的层面上,而很少注重宁波地区港口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宁波地区商业银行针对港口经济所开展的金融服务,与港口经济的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法充分满足港口经济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当前国际港口市场重点发展的国际保理、仓单质押、福费廷等方面的金融业务创新,以及增加服务附加值等方面,宁波地区商业银行仍然显得比较落后。比如,宁波是一个造船业非常发达的港口城市,但是目前宁波地区还没有出现专门以船舶贷款为主业的地方专业银行,虽然部分银行已经开始涉足船舶抵押贷款领域,但是对于广大的船东来说,正规渠道融资问题依然是困扰他们进一步发展船舶行业的主要问题。

其次,宁波地区商业银行与港口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金融服务和资金合作机制比较落后。金融机构对于港口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创新把金融业务和港口业务、港口的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链条上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多维”的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虽然宁波地区是属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金融业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但是目前宁波地区的金融服务自身发展依旧独立于港口发展之外,两者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商业银行与宁波港之间的电子口岸建设、综合授信平台建设等方面依然比较缺乏;宁波地区港口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商业银行参与港口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目前在宁波的金融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占有绝对优势地位,金融体系远未实现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薄弱

商业银行在开展港口金融服务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险,主要风险包括经营性风险、金融风险、法律体系缺失风险、国家和政治风险及自然灾害风险等。在宁波,相关临港产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市场利率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在进行资金融通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在这里以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开展的船舶融资业务为例来进行分析,2007年之前的一段时期,由于世界航运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宁波地区很多船舶制造企业获得了国内外大量的造船订单。但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港口运输服务订单出现了大幅下滑局面,很多船舶运输处于亏损状态。由于资金链的断裂以及船东客户违约情况的出现,宁波地区的很多造船企业陷入了资金困境。在这种风险存在的情况下,融资方资金的周转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收及盈利情况也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对宁波地区的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还是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港口金融服务方面的风险监测机制,很多业务的风险管理还是出于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上。因此,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自身对于港口金融业务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

(三)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的相关配套设施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港口企业以及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相关的配套建设更是需要巨额资金的融入。

从宁波与上海的比较来看,上海[3]在这方面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当前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背景下,上海在港口服务功能上明显较强,开展了以“电子口岸”建设和“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试点改革为标志的政府和海关服务,率先启动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的“大通关”工程,探索实施“无纸通关”、“提前报检、提前通关、实货放行”等通关模式。在航交所内设立“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网络信息数据平台方面,上海政府协调海关、商检、经贸、税务等政府管理部分,整合原上海市EDI中心,上海港航EDI中心和上海经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的业务、市场和客户资源,建立了亿通网,形成了包括贸、关、港、税、汇等各部分的信息数据资源的网络平台。

相比之下,虽然宁波地区于2003年建立了电子口岸[4],但体制性障碍一时难以突破,电子口岸的政务项目开发涉及国家和省层面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和体制性问题,整合工作的推进难以取得突破,政务项目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致使平台建设不尽完善,平台运作不够顺畅。其次,电子商务类项目还处于探索阶段,2004年宁波海关公共信息服务网与宁波港EDI中心实现了“两网”初步整合,数据共享程度不够深入,使物流商务项目的开发建设难以完整推出。另外,第四方物流项目正在研究之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推进。最后,代码标准的差异性阻碍平台项目开发推广,根据对企业用户的调查,目前企业使用的客户端系统各不相同,代码标准不统一,物流商务项目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且对各类实体联网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造成一定困难。

从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方面来说:首先,目前政府对港口的投资主要是补充资本金和拨付补助,以达到降低港口的资产负债率,目的还是为了利用银行贷款等其他筹资方式。较少采用例如财政贴息,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以宁波港为例,宁波市政府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宁波“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全面落实铁道部与宁波市合作框架精神,服务内陆腹地经济开发,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对登记注册在宁波,从事宁波港中转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实际经营人给予第1至第2年内实现的营业税、利润总额形成的地主财力部分可按100%补贴给企业,第3至第5年减按50%补贴,所需补贴资金由企业注册地县(市)区财政负担。对实际到发的集装箱给予资金资助,期限为3年,每标箱为500元。

其次,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供给方面,港口产业并不是税收扶持的重点领域,对港口经济没有给予明确的税收优惠。政府制度变迁的潜在风险会对投资预期产生负面影响,时而对国内外资本参与港口建设活动形成制约。

最后,人才队伍建设匮乏,港口投融资本质上也是人类的能动性活动,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港口投融资活动的成败。政府资本开发投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从2006年起,宁波市政府将港口物流人才列为宁波十大紧缺人才之一,要求整合全市高校、企业和教育与实践资源,通过建立“宁波市港口物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港口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加强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创新力度

目前,宁波地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主要有银行授信、信用证、进出口押汇等相对传统的业务,为了与港口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就应加大服务业务的创新力度,解决港口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首先,应加快推进航运金融服务创新,港口企业融资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期限较长的特点,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应充分掌握港口经济特点,在做大做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业务创新,调查研究港口企业的业务需求,并根据实际推出相应的对策。比如,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可以联合政府部门以及航运相关企业等共同组建航运产业基金,为航运金融、物流以及航运制造业等提供融资服务。大力发展船舶保险、海上货运险、保赔保险等传统保险业务,积极探索新型航运保险业务。

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的平台,在梅山保税港区内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离岸银行业务,根据梅山保税港区对离岸金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稳步开展离岸银行期货保税交割、离岸保险、资产管理等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探索,为区内企业提供结算、融资、保值避险等金融服务。

重视国际港口市场重点发展的国际保理、仓单质押、福费廷等方面的金融业务,在充分认识相关业务的同时,根据宁波地区港口需求特点进行创新,增加服务附加值,使港口金融服务规模化和规范化。同时,注重供应链融资服务,在于通过创新把金融业务和港口业务、港口的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链条上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多维”的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实,应加强建立符合地方支柱产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比如船舶租赁金融公司、船舶融资中小银行、专业化的航运行业保险机构等。

最后,宁波地区港口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应多元化,有效利用政府资金、国际资本,同时不能忽略宁波实力雄厚的民间资本投资。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更好的解决港口发展中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作为港口企业的合作伙伴,相继推出了银港合作协议,银港合作平台等措施,对港口金融服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运作中也存在着风险,商业银行为了完善港口金融服务的内部管理机制,控制风险就应该做到:

首先,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到:(1)宁波各高校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港口金融发展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配置。降低港口金融所需相关人才流动的门槛,比如对户籍档案的限制;(3)政府应推动教育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服务于港口金融发展。

其次,应加强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商业银行在进行融资授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港口物流的全程监控,在降低授信信用风险的同时,提高对授信操作风险的防范,完善相关机制及措施建设。

最后,提高信贷等融资方式的规范化和规模化。针对客户融资频率高、数额小的需求进行规范化处理,便于客户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资金需求。

港口企业融资风险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港口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更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风险内控机制。比如目前向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最常见的船舶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在确保贷款的安全性方面,除应考察贷款申请人的公司管理和财务状况外,还应把注意力转向所要融资的特定财产上,如要求申请人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旧船技术报告等。

另外,宁波地区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国际融资市场的联系渠道,以便有效的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为本地区港口经济建设提供融资需求。

(三)加强商业银行港口金融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港口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对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加强宁波电子口岸、金融服务环境,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等。

首先,电子口岸是一个联接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平台,应积极引进EDI等先进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大数据共享深度。宁波市应该顺应国际金融前后台业务加速分离和后台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加快宁波杭州湾新区等相关地区的金融后台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数据单据处理、呼叫中心、档案管理、灾难备份以及银行卡、电子银行、人才培训等金融后台业务。

其次,优化金融环境,鼓励金融、保险、信用担保等机构加大对港口产业的支持,推动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融合优势金融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政府税收政策方面,应加强对港口金融服务的优惠政策,比如:(1)放宽金融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示范作用;(2)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力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此为港口金融项目的早期建设做好准备工作;(3)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供给,适当地降低民营港口企业所得税率,增加税收缴纳方式的灵活性,允许其在一定限度内自行选择减免期间。针对港口投资大多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允许港口企业加快固定资产折旧等。

另外,宁波地区政府应加快港口金融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在法律法规体系或港口法律法规体制中对商业银行港口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与规范进行一定的支持与协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群.加快发展上海船舶金融服务业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9(5)

[2]王列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不同模式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9(9)

[3]李吉.银行信用证和国际保理两种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比较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6).

[4]王存宇.加强港口金融服务功能的构想[J].港口经济,2008(8).

[5]殷兴山.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6)

【注释】

[1]本部分数据全部取自于宁波统计信息网公布的统计数据。

[2]数据取自于工行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3]具体参见:http://www.investment.gov.cn/2009-06-11/1244511935118.html

[4]具体参见:http://gtog.ningbo.gov.cn/art/2008/4/3/art_35_23661.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