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渐进式的金融深化与外贸改革的必然性

中国渐进式的金融深化与外贸改革的必然性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意味着中国逐渐参与世界市场,与国际市场利益逐步结合在一起,汇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贸易改革与金融深化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中国的金融与外贸改革也不例外。同时,中国的外贸部门几乎是中国唯一的对外经济联系部门,也是国家垄断最严的行业之一。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规定只由外贸部下属的12个专业贸易总公司及其在各地的分公司经营,国家统负盈亏,其他任何企业无权进行对外贸易。

第一节 中国渐进式的金融深化与外贸改革的必然性

在中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改革和开放这两大政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意味着中国逐渐参与世界市场,与国际市场利益逐步结合在一起,汇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贸易改革与金融深化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

一、中国金融与外贸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因为在中国这样的计划经济国家,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实行迅速的金融与外贸改革的基础并不存在,中国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是一个市场发育较慢,存在着市场结构刚性问题的国家。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金融与外贸领域改革,必然也是渐进式的改革。渐进式改革主要体现在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步骤展开。外贸改革是稍慢于国内其他市场化改革的改革方式。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9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入。但外贸改革与金融深化作为整个市场化改革的组成部分,具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点:一是改革深化的方向与整个经济市场化方向相一致;二是改革深化的进程与整个经济改革大致同步。外贸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实现贸易自由化;金融深化是适应经济改革中集资、融资和用资的要求,减少金融抑制现象,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为搞活经济创造条件。因此,两者都是为了发展和繁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因此,改革大一统的外贸和金融模式势在必行,否则无法适应改革与开放的大潮流。

当中国展开金融与外贸改革时,国内经济还远远没有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是一个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经济。经济市场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市场化到90年代的要素市场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市场化过程,形成相互联系、配套和互动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减少中央集权控制,下放权力,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二是进行价格改革,先实行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然后实现价格主要由市场调节。中国的金融与外贸改革也不例外。

市场化程度与渐进式金融深化、外贸改革联系密切,之所以采取渐进式的金融深化、外贸改革方式,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市场化程度问题。体制改革促进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化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深化,金融与外贸可以在缺乏市场条件下发生,但这时的金融与外贸是缺乏效益、没有效率的,而且,经济市场化程度越低,市场不完全或市场扭曲现象越严重,就对金融与外贸改革的方向及进程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

具体而言,中国的金融抑制现象,如大量小企业和住户的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广泛存在的计划、指标现象;中国外贸领域的关税、配额、外汇管制、出口补贴现象,所有这些都是与市场不完全或市场扭曲分不开的。政策和体制造成的市场扭曲,不仅仅影响到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也影响到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妨碍了资源或要素的有效配置。因此,金融深化、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和措施都会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而且该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金融与外贸体制改革的渐进式特点。

二、改革的初始条件

改革开放以前,金融与外贸领域是中国国家控制严格、政府垄断极强的两个部门。

在1978年改革以前,中国金融业的基本特点是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狭小,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加之当时的工商业余资非常有限,城乡人民的生活剩余不多,金融不可能在社会资本的形成、积累及其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是记账出纳部门。金融组织体系也单纯,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作用于一身,既负责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又具体从事各种业务经营、银行信用较单一化,因为企业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因此,商业信用被人为地取消,企业间不能发生信用关系,社会主要采取银行信用这一单一的信用方式,整个金融处于压抑之中。

同时,中国的外贸部门几乎是中国唯一的对外经济联系部门,也是国家垄断最严的行业之一。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规定只由外贸部下属的12个专业贸易总公司及其在各地的分公司经营,国家统负盈亏,其他任何企业无权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长期处于一种辅助的、从属的地位,进出口贸易在1978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对外贸易的方针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外贸只是国内生产的简单延伸,不能对国内生产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补贴是外贸企业维持出口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