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49—1978年,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系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为了打开工业制成品销路,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建立稳固的销售网络并逐步改变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贸体制改革中创造了多种灵活的工贸结合的经营方式。特殊委托代理,也是由生产企业规定一个最低价格,如实际成交价格高于最低价格,则超过部分收入由工贸双方按事先商定的比例分配。

从1949—1978年,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系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在“主要是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外贸起调余补缺作用”的指导思想下,对外贸易呈现以下的特点:①外贸的行政管理是一套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外贸计划取代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措施,成为调节进出口的惟一行政手段;②外贸计划是由严格进行专业分工的垄断性外贸公司完成的,其他任何企业和机构均无权经营外贸业务;③外贸的经营方式实行出口收购制和进口调拨制,进口产品的价格和出口收购价格是由国家物价部门统一制定的,汇率仅为一种核算工具,对进出口所起作用不大,国内外价格处于隔离状态;④外贸公司的经济核算和国家预算联系在一起,外贸公司对盈亏不负责任

这种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虽然在当时是与单一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它越来越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要求,许多弊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纳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阻碍因素。

从1978年起,开始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终于放弃了“自给自足”和“调剂余缺”理论,转变为承认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开始体会到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和外贸公司的预算软约束状况不能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认识到需要实行权力下放、竞争和外贸公司自负盈亏等新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改革

1.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从1979年起,国家逐步下放外贸经营权,打破了外贸部门独家垄断外贸的局面。首先,各省、市组织外贸公司,享有大部分商品的进出口权,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自营业务。与此同时,原来由外贸企业经营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分散到各主管部门新成立的进出口公司经营,增加了贸易渠道,扩大了出口。其次,国家逐步放宽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标准,允许三资企业拥有出口自营权,设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并在经济特区试行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1999年1月,外经贸部正式批准全国首批20家私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并于1999年10月和12月,先后下发了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有、集体所有制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企业实行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的通知。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达2.6万家,再加上16万家已开业的三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多种所有制、多层次、多渠道的外贸经营格局。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三年内,逐步取消现行的外贸经营许可制度,进出口贸易实现彻底的开放经营。

2.改革对外贸易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废除外贸进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进出口的财政补贴制度,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幅度减少计划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种类,恢复国际通行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并不断减少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数量。到1999年,在出口方面,由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的出口商品已经减少至11个品种;而在进口方面,国家核定公司经营的品种也仅限于13种原材料商品。

3.加强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密切产销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在工贸之间实行收购制,即外贸企业按国家出口计划收购工业产品,工业企业执行收购计划,负责供货。这样工贸分离,工业企业不能参与经营对外贸易,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只靠外贸企业订货、订样而盲目生产;外贸企业不了解生产的工艺、技术,难以按照择优原则收购产品,合理地安排布局和定点,也难以及时处理生产与国际市场需求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

为了打开工业制成品销路,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建立稳固的销售网络并逐步改变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贸体制改革中创造了多种灵活的工贸结合的经营方式。如以工为主的工贸联营、专业机械产品联营、工业企业自营、工贸合一联合企业自营、工贸合资联营等等。随着外贸企业逐渐走向大型化、集团化、实业化,这种工贸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4.推行出口代理制。推行外贸代理制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外贸企业根据国家计划和国际市场供求状况向国内生产企业收购产品并组织出口的出口收购制;进口则实行由国内统一定价后再出售给企业的拨交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很多:①由于工贸分家,产销脱节,生产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供求状况和竞争态势,无法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不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②由于生产企业的出口产品由外贸企业按计划以固定价格收购,产品好坏优劣,对价格影响不大,因此不利于调动生产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③由于外贸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模糊不清,导致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

出口代理制是指由外贸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代理企业办理出口业务,外贸企业收取手续费,盈亏由委托代理出口的生产企业负责。它又分为一般委托代理和特殊委托代理。一般委托代理,是由生产企业为外贸企业规定一个最低价格,如实际成交价格高于最低价格,所有收入全部归生产企业所有。特殊委托代理,也是由生产企业规定一个最低价格,如实际成交价格高于最低价格,则超过部分收入由工贸双方按事先商定的比例分配。出口代理制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生产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有利于搞好工贸结合;有利于提高对外履约率;有利于改善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外贸企业的服务质量,它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5.此外,外贸体制改革进程高度依赖于价格改革的进程,也与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方面的改革有密切关系。如1994年实现统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建立了外汇交易中心,改出口外汇留成制为结售汇制;1996年实现的经常项目可兑换,为外经贸企业用汇大大提供了方便。在进口关税税率方面,我国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0年的15%,至2005年,我国将把工业品平均关税水平再降至10%,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外贸工作的发展。

6.外贸法规逐步建立健全,外贸管理透明度增加。1994年《对外贸易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外贸体制已步入依法管理的阶段并逐步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同时,许多外经贸的内部规定经清理后陆续对外公布,使得国内外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上拥有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体现了外贸体制改革所坚持的“统一政策、平等竞争、开放经营”的原则。

二、微观层面的企业改革

随着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宏观层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曾在外贸经营领域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原来在进出口中所拥有的100%比重已下降至目前的不足40%。如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外贸企业正经历着转型时期的阵痛。主要表现在:①政企不分,行政管理干预企业运行机制,不能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产销脱节,进出口业务增长乏力。②低资产高债务,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外贸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行为,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企业不负盈亏责任,并且一度放权让利后所推行的承包责任制又导致企业负盈不负亏的现象,造成外贸企业经营决策不当,风险意识不强,产生严重的债务负担。同时由于企业自身积累不够,资产不足,从而面临经营困境。③冗员积压伴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外贸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背着沉重的冗员包袱,另一方面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外贸企业改革就是要在外贸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角色转变。

1.围绕产权制度的改革,调整和完善外贸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于拥有一定经济规模,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外经贸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中小型外贸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理清产权关系,放开搞活。主要途径有:①改制为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②股份制改革形成多元股东持股公司;③兼并重组改造实现资本扩张,资产优化组合;④开放外贸领域,引入外资组建合资企业。

2.探索适合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国有外贸企业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逐渐建立长期经营发展战略中的竞争优势。①借鉴日、韩综合商社模式,走集团化道路。通过集团化模式,外贸企业壮大企业实力,推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另外,强强联合确立企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资源的共享与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增强规避风险和抵抗外部冲击的实力。②推行“贸工一体化”和“贸工技发展”的实业化道路。针对外贸经营权放开之后,部分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脱离原有外贸公司的情况,实业化模式可以使许多国有外贸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生产企业或联营方式以保证稳定的货源,形成出口商品基地。③多元化发展模式。外贸企业的多元化建立在两个层次上:在进出口贸易中由传统商品向多元商品发展,改变专业外贸公司以往主营产品单一,风险防范能力差的状况;在集团产业结构上由单一产业经营转向“以外贸为主业,相关产业多元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3.加强外贸企业内部建设。首先,建立科学的信息—决策机制,信息是确保决策正确的基础,外贸企业的客户、货源、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情报构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的信息管理尤为重要。有效的信息—决策机制是外贸企业缓解企业经营行为非市场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激励方面,改变传统的外贸绩效评价指标,由量向质转变,引入“干股”等新的分配制度,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良好的约束机制是外贸企业对外规避风险、对内弥补漏洞的关键,企业内部采取风险分担,分层监管等方式,强化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