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浙江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构建浙江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核心任务,目标是保障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统筹区域金融资源的运用,调控其运行效果,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解决区域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三方面内容与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多向关联和相互作用。区域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可由图1所示。金融人才培养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持力量。

构建浙江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一、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一)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保障机制的建立。我们认为,从系统论和功能观角度来看,区域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基于三个维度,即促进区域金融创新、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强化区域金融功能。

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核心任务,目标是保障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统筹区域金融资源的运用,调控其运行效果,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解决区域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强化区域金融功能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内在要求,目标是保障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实现金融自身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是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根本落脚点。

促进区域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动力之源,目标是保障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集聚区域内各种金融优势资源,创造性地改善金融资源运作方式,发挥其推动区域金融创新的最大效用,是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推动力。

(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即完善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完备的信用保障机制和立体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三方面内容与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多向关联和相互作用。首先,完善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作用在于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但同时并不阻碍适度有效的金融创新,从而能够强化区域金融功能;完备的信用保障机制建设的核心作用在于强化区域金融功能,同时信用体系构建本身也构成了金融创新,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有助于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立体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作用在于发挥人才优势,促进区域金融创新,同时随着金融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强化区域金融功能。区域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可由图1所示。

图1 区域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体系

(三)保障机制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金融监管在功能上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存在一致性,主要包括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等。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信用体系建设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在于为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提供各类信用服务,使货币资金的运作更为顺畅和安全。金融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信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整合,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内在一致的。

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一大批各类金融人才的共同努力,同时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也为金融人才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就业前景。金融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结构,还是目标及具体方案,无不需要以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金融人才培养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困难和局限

当前,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在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信用保障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当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金融监管体系的困难和局限

首先,当前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不足。当前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给区域金融监管也带来了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一行三会”区域性派出机构之间协调成本高,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金融业“一行三会”联席会议的协调运作无论从内容和频率上看都不够充分,使得区域金融监管可能存在“真空地带”,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无法及时识别和防范。

其次,当前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在促进区域金融创新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差距较大,不同区域金融监管需求的差异性较大。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往往在金融运行的某个领域设立先行先试区,这就给地方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传统金融监管体制对区域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加大。因此,如何处理好全国统一监管和区域性金融创新的关系也是地方金融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

再次,当前区域金融监管体系在强化区域金融功能方面存在不足。区域金融发展的功能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还需要处理好区域金融监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除了“一行三会”之间本身的沟通问题外,地方政府往往设立省、市、县金融办,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管辖和利益导向,沟通协调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是“三会”的派出机构,需接受“三会”的领导,但同时又身处地方,与地方政府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种双重身份很可能会造成角色和利益上的冲突。

(二)区域信用体系的困难和局限

首先,当前区域信用体系在强化区域金融功能方面存在不足。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是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因为非均质性体现的是各区域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层面应该具有区域差异的制度安排来规范不规则的信用经济行为。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本身是金融的核心功能,区域信用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完善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当前区域信用体系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不足。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障碍之一在于缺乏统一的或者能够有效共享的平台,表现为区域征信主体多,征信主管部门多,征信体系内在的兼容性低,使得各类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无法共享,不利于区域金融风险的集中分析、识别和管理。这种缺乏有效信息沟通的多元主体的信用体系一方面造成信息收集方面的重复劳动,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不同渠道信息之间进行比较和筛选的难度。

再次,当前区域信用体系在促进区域金融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区域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本身就是一种区域金融创新。当前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问题是信用体系的非均衡发展,表现为城乡信用体系之间非均衡发展、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系统之间非均衡发展、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非均衡发展,使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因此,需要通过区域信用体系的构建来打破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从而推动区域金融创新。

(三)区域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困难和局限

首先,当前区域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促进区域金融创新方面存在不足。金融创新归根结底是需要依赖金融人才的创新,而当前金融的教育体制和方法缺乏对金融创新能力的系统化训练。目前的金融教育,往往强调对金融基础理论的教学,侧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对金融能力的培养不足,在金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金融业务流程和产品服务创新以及金融产品的营销等方面比较欠缺。这就造成当前培养的金融人才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其次,当前区域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强化区域金融功能方面存在不足。区域金融功能的充分实现需要金融体系在各个维度上发挥其作用,因此需要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金融人才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否则如果在金融系统某个方面欠缺专门人才,那么区域金融整体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目前,在区域金融发展方面两类人才比较紧缺,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金融企业家,二是综合素质较高,同时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金融人才培养需要突破的瓶颈。

再次,当前区域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方面存在不足。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目前的金融教育对这方面的培养比较欠缺。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人才,包括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宏观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人才;二是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中的区域金融风险识别、监管和处置人才;三是地方政府部门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尤其是当区域性金融风险突发状况下进行及时协调和处置风险事件的专门人才。

三、区域性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构建:以浙江省为例

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的构建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地方经济金融发展需要。浙江金融业在向着现代金融服务业的目标迈进时,在区域金融创新领域大胆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随着立足浙江特色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基于浙江文化大省的信用体系和基于浙江教育强省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对保障区域金融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建立具有浙江金融特色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加强区域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机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浙江金融业的发展,秉承敢闯敢拼的“浙商”精神,无论是规模总量、发展速度,还是运行效率在全国范围内都走在前列,但同时也在先行先试和管理操作过程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浙江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要建立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具体可由人行中心支行、区域内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辖内各大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送到辖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二是要建立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要尽快制定颁布一系列地方性金融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三是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对立法环境尚不成熟的,先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

其次,完善区域金融监管体系的创新机制,促进区域金融创新。

浙江金融业发展,依托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经营机制灵活,区域性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为此,要依托科学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对区域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一是要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二是加快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三是加快地方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

再次,加强区域金融监管体系的自律机制,强化区域金融功能。

浙江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金融资源存在和流动的形式多样化、金融资源区域集聚迅速、金融资源流向目的性强、金融资源信息传递快等特点。为此,要建立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地方金融自律体系。一是在地方监管部门的鼓励、指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倡导下,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金融业同业公会。二是赋予金融业同业公会具有行业保护、行业协调、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等职能。三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合理设置内控机构。各地方金融机构都要建立与本系统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稽核部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基于浙江文化大省的信用体系

首先,丰富区域信用体系参与主体,强化区域金融功能。

一是要扩大信用主体的参与面,积极培育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具体包括人民银行、省信用办、省信用中心、改革委、评级机构、企业、个人),构建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文化体系、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区域联动体系五大体系。二是要重点把金融业信用信息加以扩展和完备。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实现联合征信数据库与企业信贷征信系统之间的对接共享。三是要逐步扩大征信范围,可以个体工商户、重点人群等为切入点,逐步征集政府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公用事业单位所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

其次,搭建区域信用体系公共平台,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一是加快推进省级公共的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与地方共建、共享、共用工作。开展信用的标准化研究,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接轨且适合省情的信用标准化体系。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区域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区域金融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二是建立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信用违规违法惩治机制。大力维护金融债权,打击恶意拖欠借款、逃废债、恶意骗保骗赔等行为;推动企业信贷征信系统、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及保险、证券期货等信用监管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三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完善区域信用体系产品服务,促进区域金融创新。

一是在政策层面上积极引导。浙江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编制出台浙江第一部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为完善区域信用体系的产品和服务指明了方向。二是在跨区服务上进行探索。近年来,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一个跨区域的“信用长三角”信息共享平台。三是在服务内容上有所突破。展开信用基准性评价研究,发布全省各市县的区域信用发展报告和重点行业或领域以及企业、个人等信用发展报告,积极推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在金融活动、公共管理、市场交易、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

(三)建立基于浙江教育强省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转变区域金融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区域金融创新。

浙江是教育强省,浙江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201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教育强县的人口覆盖率85%,基本建成教育强省,为建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打下扎实基础。但是在金融人才教育理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一是要加强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眼光看问题,锻炼提高思维能力,普及推广逻辑知识,提高金融员工的素质及创新能力。二是要加强金融人才营销能力的培养,积极通过金融营销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克服金融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局限。三是要加强金融人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金融体系日趋复杂,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发挥团队精神,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大胆尝试,形成新的创意。

其次,形成区域金融人才培养梯度,强化区域金融功能。

一是探索金融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金融学识丰厚,拥有卓越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管理能力的顶尖人才。例如浙江大学与拥有全球顶级财务金融专业的美国杜兰大学合作,通过国际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在中国内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的顶级金融人才。目标是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市场、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金融家。二是改革一般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体制,培养金融基础知识较为扎实,金融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国际视野,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能够在多项金融业务中独当一面的金融人才,目标是成为金融企业中的中层领导和部门主管。三是完善一线业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有较强适应能力、具有专项技能,操作熟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目标是成为金融企业的一线业务骨干。

第三,重视区域金融人才培养效果,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一是要注重金融职业道德的教育。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等。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中,要特别注重诚信文化教育,因为诚信是金融业发展的伦理基石。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途径,实现学校与行业的“零过渡”。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由学校和各类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面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嘉兴学院与五矿期货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培养更多金融行业的实用型人才。三是要建立行业与人才培养机构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访问金融行业用人单位、跟踪金融人才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及时对金融人才的职业发展状况和金融行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进行梳理、反馈,不断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水平,适应金融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