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以后的经济学者继续在就业理论领域进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原有的就业理论。马克思依据劳动力商品学说,揭示了就业和失业范畴的深层内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理论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理论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是,必须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失业问题,探讨解决失业的对策。

5.3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势,进而得出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与产业后备军理论。主要以资本有机构成为核心,包含了技术变动、工资、劳动分工、贫困化等几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以后的经济学者继续在就业理论领域进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原有的就业理论。

5.3.1 以劳动力商品学说为基础

马克思依据劳动力商品学说,揭示了就业和失业范畴的深层内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就业,就是指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实现了自身价值,其使用价值作为资本的要素并入生产过程。所谓失业,就是指劳动力人口作为商品停留在流通领域,未实现其价值,其使用价值未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失业的存在和产生直接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关系相联系。马克思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入手,揭示了失业人口本质上就是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相对过剩,即超过资本平均增值需要的劳动力人口的过剩。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的大量增加,主要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使资本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一部分劳动力人口不得不从生产中游离出来,成为相对于劳动力需求而言的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5]

5.3.2 资本有机构成原理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就业的论述是在其对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的分析中展开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驱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即资本有机构成中的不变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可变资本的比例相对减少。当这种减少的比例严重制约了可变资本量的增长时,就会出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能满足求职者的需要,于是出现失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理论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而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要消灭失业现象,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当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性,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会消失,劳动力能够有计划地使用,因而失业最终也会消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从而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结合性质,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间直接的社会结合,劳动配置机制的特点,是由供给来决定需求,所有的劳动者均可由国家安排就业。马克思还曾乐观地预言:“如果明天把劳动者普遍地限制在合理的程度并且把工人阶级的各个阶层再按年龄和性别进行适当安排,那么,要按照现有的规模继续国民生产,目前的工人是绝对不够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理论中未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失业的根源或形成机理不够,将失业的存在完全归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对于失业的经济学根源则论述不多。坚持这样一个“定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现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消灭了失业。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能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自然地结合,能实现“充分就业”。其实,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就业设想的实现是隐含着许多假设条件的:[6]

(1)假定劳动人事决策高度民主和科学,不受计划领导人的个人私利和身外权力意志的影响。

(2)假定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完全一致。

(3)假定劳动者的择业愿望可以完全由计划者来满足,或者劳动者个人都没有职业偏好,全部把国家的需要当成个人的第一志愿。

(4)假定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传递极为迅速,决策者所掌握的劳动力供求资料绝对可靠。

如果以上的假定条件是存在的,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依靠计划经济确实可以消灭失业现象。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蓝图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社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并不具备上面列举的条件。社会主义就业史也表明社会主义并未消灭失业,失业问题将是社会主义长期存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5.3.3 失业人口本质上就是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相对过剩,即超过资本平均增值需要的劳动力人口的过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7]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的生产力越是大,劳动者对他们的就业手段所加的压力就越大,他们的生活条件就越不安定,他们就越是没有把握可以为增加别人的财富,增值资本的价值,而出卖本人的力量”。

5.3.4 产业后备军理论

马克思将相对过剩人口称为产业后备军,并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表现为三种存在形式:①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指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临时失业工人。②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③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指没有固定职业、依靠干些杂活勉强维持生活的劳动者。马克思同时指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8]恩格斯也指出:“这支后备军任何时候都是工人阶级在自己对资本进行生存斗争的绊脚石,是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9]同时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的“点睛”之处,在于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理论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是,必须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失业问题,探讨解决失业的对策。这一点对于研究当代世界失业问题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球化趋势一开始就是资本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而且反映了资本积累加速的趋势即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显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或正在继续证实马克思这一论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