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成企业改制,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

完成企业改制,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加强适应性企业治理文化建设应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企业投融资的风险约束机制,要求建立健全适应风险约束机制运行的体制、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同时,要及时回收改制企业的发票领购证和剩余发票,以防票证上的税收流失。

三、完成企业改制,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正确定位国有企业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实现政企分开。中国政府应对其在国有企业治理及其改革中的角色进行重新与正确定位,即中国政府基于政资分离与资企合一而将本由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逐步从国有企业中分离出来,并为国有企业的治理及其改革培育良好的治理环境,包括从战略上调整国有企业经济的整体布局,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并促进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建立与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相关层面,实现政企分开。

2.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要基于股东主权的公司治理逻辑,加强股东、债权人及员工等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及其相互制衡。

3.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市场治理体系的功能。公司市场治理体系主要涵盖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经理市场与企业家市场或代理人市场以及债权市场等,因此要基于各种竞争性市场传导的激励与约束功能而促进公司代理人的激励相容。

4.加强国有企业治理文化及其适应性建设。公司治理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绩效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文化建设,但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没有传统的根基,中国国有企业的既有治理改革并未或不够重视其适应性治理,既有陈旧文化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以及人为利益与权力本位的思想观念,尚在阻碍着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深化,而且,中国国有企业的既有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移植的特征。有鉴于此,加强适应性企业治理文化建设应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政硬约束

强化企业投融资的风险约束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风险是各种风险的最终承受者,是最深层次的宏观经济风险。而我国财政风险的传导机制目前最主要的是“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财政”,因此国有企业债务成为财政风险的根本来源。国有企业的问题关键在于权利结构与风险结构的一致。市场经济要求权利与责任一致,收益与风险对称。强化企业投融资的风险约束机制,要求建立健全适应风险约束机制运行的体制、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国家不再包揽企业的一切风险,迫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政策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风险约束机制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法律上,将企业风险行为活动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为风险约束机制的运行提供制度化、规范化保证(7)

(三)针对企业改制时发生的问题采取措施

1.税务部门要积极参与改制,加强税源管理,给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并密切监控税源变动情况,管户调整变化要与企业改制同步进行。

2.强化欠税管理,对改制企业欠税管理,既要支持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又要加强欠税管理,避免无谓流失,维护国家利益,清理改制企业欠税,应该对原企业欠缴的税款在改制前清缴入库,确实没有能力缴纳的,其增殖税可抵减期初存货已征税款,抵不完的欠税和其他欠税,由改制后企业限期缴纳;若改制企业裂变为多个企业的,应该将原企业尚未摊销的期初进项税金,留抵税款用欠税进行抵减,抵减后的余额按资产转移比例分配到裂变的各企业承担。

3.加强改制企业税收征管,对改制企业,税务部门应该吊销原企业的税务登记证,对税务登记证进行变更注销登记,及时为企业办理有关纳税事项,督促其按时进行纳税申报,按期缴纳税款。同时,要及时回收改制企业的发票领购证和剩余发票,以防票证上的税收流失。

4.适时调整征管范围,力争做到税收征管不缺位,并根据企业改制的走势和规律,增强预见性,及时制定相应的税收征管办法,以减少税收流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