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一、基本描述企业是构成市场供求力量的最重要的运营元素,它是专指商品经济下进行独立生产、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市场与市场主体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不同于作为消费者出现在市场上的个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决策自主权,是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有权处置现有的设备和原材料。

第一节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一、基本描述

企业是构成市场供求力量的最重要的运营元素,它是专指商品经济下进行独立生产、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企业之所以被称为市场主体,关键在于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细胞,可以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借此降低内耗,以保障企业在动态不定的环境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壮大。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还在于在市场运行诸要素中,它是最经常的生命体,只有它才具有把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入量要素组织起来,按比例投入生产,然后把产品作为出量生产出来,投入市场,最后把企业收入再作按比例的分配。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企业无处不是以主体的进取性参与市场活动,而不是像资金、生产资料等市场客体要素那样,只有被买和被卖的从属性市场活动。市场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带动起整个市场客体要素的流动,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广泛的运行场所,市场主体的不断活动,又在不断地拓展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市场与市场主体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发展。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不同于作为消费者出现在市场上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市场之中,当我们提供自己的劳动力时,我们是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劳动力实际上成为市场运行的客体要素。但当劳动者作为消费者出现在市场上时,消费者个人虽然可以在市场上行使消费者主权,他购买与否往往决定着生产者的命运,市场实现问题被经济学家看作“惊险的跳跃”,但消费者个人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组织入量和流量的职能,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消费者个人的购买行为是个人决策,而不是法人决策,他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获取使用价值。所以说,消费者个人的购买行为虽然是市场行为,但它不是企业主体行为。

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诸种特征

1.独立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决策自主权,是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的这种独立性,最重要的是决策权的独立。只有获得经营决策自主权,企业才能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组织经营,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了决策权,企业才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竞争于市场。具体来说,市场主体的决策权,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人权。企业必须有权根据市场需要扩大或缩小企业规模,有权招聘新的职工,有权解雇多余人员,使职工队伍保持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数量,达到劳动与生产资料之间的优化比例,节约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没有人权,实际上等于剥夺了企业合理化经营的市场条件。传统的劳动力的统包统配制度,实质上是以牺牲效率为前提的。企业不是政府,更不是慈善机构,它必须根据需要决定吸收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保证企业独立的最重要一环。(2)财权。企业要组织生产和经营,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收入,按照企业发展、职工消费和后备等几个方面去分配企业收入。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还要有在市场上筹措资金的权力,这将大大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化的进程。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独立的财权,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结果形成长期难以解决的国家与企业之间预算约束软化,“鞭打快牛”等问题。要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问题,必须让企业与国家在财权上相互独立起来。(3)物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有权处置现有的设备和原材料。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不仅通过增收来增加收入,而且还要通过节支来降低成本。企业要保持合理的经营规模和生产结构,不仅要经常进行增量调整,而且还要经常进行存量调整,以避免资金占压。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原材料短缺,其中有些因素是人为的,不允许企业之间转让或买卖固定资产,使国民经济存量调整受到极大限制,宏观上加剧了供求比例的失衡,微观上不利于企业节约成本,增加利润。(4)信息收集权。企业正确的经营决策来源于正确的信息,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市场信息。这样就要求企业有一个独立的灵敏的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信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企业资源,如果企业对这部分资源丧失了所有权,那就好像变成了聋子或瞎子,在市场经济中必败无疑。确立企业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必须使企业信息系统与国家信息系统独立开来。

2.追利性。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必须在市场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利润企图,它要以自己的收入抵偿成本并获得盈余——利润。追求利润是企业活动的动力和目的,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和其他企业既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又有矛盾的一面——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企业在获得独立后,必须有切实的物质利益刺激。否则,靠单纯的分权改革是很难搞活企业的。此外,在市场环境中,国家也不能不分具体情况单纯走“让利”的道路。因为这种让利,实际上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割,不仅不会形成企业的动力机制,相反会在新的条件下产生“父爱主义”。因此,要想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必须把企业彻底推进市场,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完善自身。企业的追利性还决定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或背离,对企业有利的未必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后果,也就是说,从市场主体来看是最佳选择,而从社会来看则是最糟的选择,或者相反。这就要求国家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发挥其调控职能。企业的追利性,还体现在局部社会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过程中。企业为了在市场实现中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交换过程中尽可能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减少资金占压所带来的损失。可见,企业的追利性,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加速商品流通的动力源泉。如果说企业的独立性使企业有可能成为市场主体,那么追利性就现实地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在这里,市场的全面竞争将获得充分体现,价格、供求、利率、风险等诸市场要素也才得以充分展开。企业正是在这种动态环境中不断地吸收于自身发展有益的东西,减少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进而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获取利润。市场主体的追利性,使市场不断开拓,驱动着企业不停地向新的目标前进。假如没有市场主体的追利性,市场的发展必然处于萎缩状态,整个市场也将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和生机。只有时刻保持市场主体的追利性,才能确保企业作为生命体运动的活力和生机,以及进取精神。

3.应变性。企业作为生命体运行,对外界的刺激要具有自动反应能力。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相应地做出自动的反应。这些变化一般包括: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国家政策法令的颁布、某商品的市场现存量与潜在存量、竞争对手的变化等。市场主体如果对市场没有应变性,变得“疲软”、“麻木不仁”,那么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4.抗扰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具有排除干扰的能力和自我组织的能力。企业是一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生产管理系统,在吸收市场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时,必须不断地排除那些不利因素的干扰,根据自身条件,把市场机会转化为企业机会。有关的干扰源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竞争对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这些外在因素所带来的干扰,尽量消除不稳定性,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

概言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首先,它必须是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其次,它必须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市场有灵敏的应变性和抗扰性,有良好的自我组织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