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凉市经济税源结构分析及“十一五”税源趋势预测

平凉市经济税源结构分析及“十一五”税源趋势预测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商业,“十五”期间来自第二产业的税收157098万元,占国税收入总量的77.87%,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41843万元,占国税税收入总量的20.74%。由此可以看出全市税源结构比较单一。在主体税“增值税”中,重点税源比重凸显,工业企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占绝对主导地位。单一的经济税源结构,导致全市国税收入直接依赖于个别重点企业(行业),税收任务完成风险系数较大。

平凉市经济税源结构分析及“十一五”税源趋势预测

刘思斌 王 勃

平凉市辖一区六县,总区域面积11167.7平方公里,人口约222.93万。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市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4.7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2.07亿元,年均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由3.7亿元达到5.1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8%。国税收入呈现出跨越式加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完成税收收入1.8106亿元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6.6544亿元,连续四年突破2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大关(见表一)。

表一 2001—2005年平凉市GDP、国税收入与税收弹性系数增减变动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

img36

一、“十五”时期平凉经济税源结构及特点

(一)从税收结构看:增值税收入所占比重较高,五年全市累计入库增值税179422万元,占国税收入总量的88.94%,比全国增值税在国税收入中的平均比重70.88%高18.06%;累计入库消费税458万元,仅占税收收入总量的0.23%,比全国消费税在国税收入中的平均比重10.3%低10.07%;累计入库企业所得税10399万元,占税收收入总量的5.16%,与全国平均比重11.72%相比差5.56%;个人利息所得税入库6969万元,占税收收入总量的3.45%。

(二)从产业结构看:“十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29.6∶34.2∶36.2调整为2005年的24.4∶38.8∶36.8,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缓慢上升,初步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基本框架,到“十五”末,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了43%。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商业,“十五”期间来自第二产业的税收157098万元,占国税收入总量的77.87%,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41843万元,占国税税收入总量的20.74%。

(三)从所有制结构看:受企业改制、转型影响,以兼并、改制的股份制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上缴税收逐年上升,占国税整体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1.34%提高到2005年的74.4%;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占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分别由2000年的53.05%、14.78%降低为2005年13.68%、1.63%。

(四)从行业结构看: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电力、煤炭两大行业,五年来,两大行业入库税收134932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达到了66.89%,其中:电力行业五年累计入库税收73447万元,占总收入的36.41%;煤炭行业入库税收61485万元,占总收入的30.48%;批发零售业入库税收31919万元,占总收入的15.82%;制造业入库22166万元,占总收入的10.99%;其他行业入库8390万元,占总收入的4.16%。由此可以看出全市税源结构比较单一。

(五)从区域结构看:税收收入主要集中在崆峒和华亭,以2005年为例,崆峒、华亭两县(区)入库税收58613万元,占全市总收入的88.08%;其他五县完成任务7931万元,仅占11.92%;而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灵台县完成税收收入852万元,仅占全市税收总量的1.28%(见表二)。区域间税源分布极不均衡,差距悬殊。

表二 2005年平凉市分县区国税收入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img37

(六)从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看:重点监控税源上缴税收占税收任务的比重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56.4%增长到2004年的88.56%,年平均涨幅8.04%(见表三)。在主体税“增值税”中,重点税源比重凸显,工业企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占绝对主导地位。2005年52户重点企业年缴纳增值税52156.43万元,占收入总额的78.38%,其中43户工业企业缴纳增值税48168.93万元,占税收收入的72.39%,9户商业企业缴纳增值税3987.5万元,仅占总收入的5.99%。

表三 2001—2005年重点监控税源上缴税收占收入任务的比重

img38

分析总体税源结构,可以看出平凉市经济税源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经济税源结构单一,税收收入依赖于煤炭、电力两大行业,全市26户重点煤炭生产企业集中在华亭、崇信县,2005年,煤炭收入分别占两县税收总量的83.62%、78.9%,占全市国税收入总量的37.56%;3户电力企业分布在崆峒区、华亭县,崆峒区2户电力企业2005年上缴税款24316万元,占区局税收收入总量的72.69%,占全市税收收入的36.54%。单一的经济税源结构,导致全市国税收入直接依赖于个别重点企业(行业),税收任务完成风险系数较大。

二是区域性特征明显。全市国税收入大量集中在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发展相对较快、重点税源比较集中的崆峒、华亭、崇信三县(区),2005年三县(区)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全市国税收入的93.47%;而以农业经济为主、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泾川、灵台、庄浪、静宁四县,组织的税收仅占全市国税收入总量的6.53%,税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明显,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四个县税收贡献率不高。

三是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但从收入情况看,煤炭行业的税收是与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紧密联系的行业,从税制改革以来煤炭税收走势看,呈现出不规律性,如果产品销售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全市税收收入进度和收入增长。如:“十五”期间煤炭税收平均增幅65.73%,其中2002年最高达到88.22%,而2005年增幅为52.22%,相差3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仅为25.02%,其主要原因是受市场、价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电力行业税收不仅受发电量和电价的影响,还受火、水电结构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上缴税收呈现异常波动和大起大落现象,2003年与上年相比增长1.75倍,2004年同比增长44.84%,2005年涨幅只有13.73%,今年上半年同比减少了16.82%。

二、“十五”期间国税收入增长与全市经济增长变动情况分析

1.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国税收入的变动

“十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1年的66.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亿元,累计增加43.57亿元,年均增长11.21%。国税部门五年累计入库税金20.1733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了两番多,增收13.5249亿元,年均增长34.03%,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1.21%相比,高出22.82个百分点,国税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2.73%上升到2005年的6.05%,提高了3.32个百分点(见表一)。

2.从税收弹性系数来看税收收入变动情况

税收弹性系数是反映税收收入变化与GDP变化的比例,也是衡量税收与经济增长是否同步的指标。按照经济学理论,税收增长应与经济增长比例同步,该系数大于1,说明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该系数小于1,说明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而只有税收弹性系数为1的时候,才是比较完美和谐的增长形势。当然,有专家认为税收弹性系数的合理区间是0.8~1.2(张培森,2004),而在西方一些主要工业国家,1965—1990年期间的税收弹性系数平均为1.4(李全,2004)。“十五”期间,平凉国税税收弹性系数除2001年低于2外,其余年份较多地超出了0.8~1.2的理想区间,平均为3.264,其中2003年高达6.62。这就不难看出,全市税收持续超经济增长,国税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GDP)增长速度。分析原因如下:

其一,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分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税收的来源(税基)与GDP的核算内容不是完全对应的,所以税收的增幅一般不会与GDP的增幅保持同比。按照税收与GDP的相关性分析,国税收入中,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个人利息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税种,只是对部分经济含量的再征税,与GDP的关系不是直接对应的,相关性较弱。只有增值税与GDP中的二、三产业增加值基本对应,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一定量的增加值应该产生一定量的税收,如果没有其他因素,两者之间具有稳定的增长弹性关系,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较低,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幅一般要高于GDP的增值,“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8%,高出GDP约1.6个百分点,这是国税收入高于GDP增长的一个原因。

其二,近两年,由于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的带动,电力、煤炭等能源和资源性生产加快,全市工业生产增加和价格上涨幅度加大,从而带动并促进了税收的增长。同时,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煤炭、电力、石油、烟草等行业实现的利润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大幅度增加,2005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国税总收入7.1%,同比增长72.2%。

其三,自2001年以来,各级国税机关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工作思路和“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依托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积极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系统“金税工程”的实施和CTAIS的上线运行,纳税服务的不断优化和纳税环境的逐步改善,促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体系逐步完善,税收管理秩序更加规范,尤其是“十五”期间在全市杜绝了欠税的发生,保障了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为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四,从政策性因素看,个人利息所得税的恢复,新办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移交国税部门征收,酒类消费税政策的调整等,虽在全市国税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促使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综上分析,可以表明全市“十五”期间国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经济总量增加提供转向产业结构改善提供与总量增加提供相结合,由粗放式管理提供转向精细化管理提供,由三次产业提供转向依靠二、三产业提供。

三、“十一五”期间全市国税收入规模及趋势预测

(一)2006—2010年全市经济税收影响因素分析

1.新一轮税制改革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严征管”的税制改革思路,我国税制结构和征管方式将会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增值税将由目前的生产型转换为消费型,这一转换将会使增值税的收入相应减少;二是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原征收营业税的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将转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统一认证标准、统一税率、统一税基、统一优惠政策,所有企业将有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环境。

2.全市预期经济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十一五”时期,平凉经济处于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市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规划蓝图涵盖了能源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农村发展、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十大过10亿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必将增加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税收收入的增长带来新的源泉和动力;其次,全市经济总量在2005年超额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平均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1.5番,总量达到182亿元;GDP的增长必将提供国税收入的增长;第三,“十一五”期间,全市将围绕建成全省最大的煤、电、化、运综合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到18∶51∶31,工业化水平会有新的提高,煤炭年采掘量达到3000万吨、煤转电装机容量增加到40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到280亿千瓦时,并开发煤制甲醇、煤制气、醋酸乙烯、硅铁、电解铅等产品,这些行业生产和销售的增加,使全市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更趋完善,将会成为拉动税收收入的新增长点。

(二)“十一五”期间全市国税收入趋势预测

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量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水平。预测平凉市“十一五”期间国税收入趋势,我们作如下假设:

第一,就目前经济运行趋势看,可以断定平凉经济“十一五”期间,将与全国经济趋势基本一致,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上升阶段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十大过10亿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预计到“十一五”末,工业增加值将达到81亿元,年均递增1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市GDP将保持年平均增长10.5%的速度。综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走势,税收与经济形势依然看好,将呈现继续快速上升局面。

第二,按照“十一五”税收制度改革思路,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会增加增值税收入,而增值税转型初期可能会带来增值税的减少,但转型后可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增值税的减少部分会转化为企业利润,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再从长远效益看,增值税转型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优化税源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税收收入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第三,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落实到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税收执法行为将会更加规范,税收管理在“十一五”期间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将会全面落实,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国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在上述三个假设条件能按预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根据“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税收增长以及相关因素分析,假设全市“十一五”期间税收弹性系数逐步趋向比较合理的税收弹性区间,略高于全国“十一五”时期预测的平均税收弹性系数1.3,约为1.4,那么,全市“十一五”期间国税收入趋势将如下表所示:

“十一五”期间平凉市国税收入预测 单位:亿元

img39

即到2010年,平凉市国税收入将达到13.15亿元,比2005年翻近一番。

(三)保持平凉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的几点建议

从平凉经济发展趋势看,全市区位优势明显,煤炭资源丰富,火力发电产业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以及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等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和建成,全市发展的基础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作为税务部门,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围绕本职工作,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税收征管改革、税收政策的落实、优化纳税服务等措施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高效增长,为组织收入奠定和扩大税源基础。

1.提供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一是按照中央部署深化税制改革,完善落实支持科技进步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宣传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坚持依法治税,切实简化办税程序,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为企业和个人创造公平的税收竞争环境。二是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围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主线,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煤电、化工、建材开发为重点,积极应用和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促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特色工业,努力改变目前全市经济税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寻找新的经济税源增长点。三是支持地方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税源布局,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巩固和充实第一产业,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和提升第二产业科技含量,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防止经济行政性过热,改变高产出低税收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2.及时跟踪分析,掌握经济税源变化趋势。“十一五”是全市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后几年仍将是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改组改制变化比较频繁的时期,这就客观要求税务部门要及时跟踪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源变化情况,根据经济运行走势和政策变化分析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随时掌握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实现税金及时足额入库。

3.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税收管理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三大因素之一,征收管理是将税源经济转化为税收收入的主要的、综合性的关键环节,征管努力所提供的税收收入是隐性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税收收入的潜力在于税收管理,其收入能力不可低估。因此,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强化税务稽查,是今后各级国税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培森:《2004—2005年经济税收运行分析预测及“十一五”税收趋势初步判断》,《税收研究资料》2004年第12期。

(2)张学诞:《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税收研究资料》2006年第5期。

(3)《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平凉市统计年鉴》(2000—2004年)。

(5)《平凉市国家税务局会统报表》(2000—2004年内部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