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凉市近十年经济发展与税源结构状况分析

平凉市近十年经济发展与税源结构状况分析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凉市近十年经济发展与税源结构状况分析■ 郑天敏平凉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最大的产煤市,也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1年至2010年平凉市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亿元(三)从国税收入透视平凉经济1.从国税收入变化来看,平凉经济发展成绩可喜。从经济成份构成看,平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平凉市近十年经济发展与税源结构状况分析

■ 郑天敏

平凉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最大的产煤市,也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区。全市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现已探明金属矿藏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炭、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和石灰石较具有势,区内预测煤炭地质储量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可开采储量54.42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9%左右;发电量占全省的20%以上,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8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30.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社会经济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平凉经济与税收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自2001年以来,平凉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10年沧桑巨变,目前全市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经济“块头”逐步壮大。近年来,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由2001年的66.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1.89亿元,增长了3.5倍,全省排序第6位。工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18.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1.12亿元,增长了3.82倍,全省排序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27.15亿元增加到2010年86.66亿元,增长了3.19倍,全省排序第5位。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过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28.34:34.03:37.63的“三二一”态势调整为2010年的21.82:46.91:31.27的“二三一”发展态势。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6.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所占比重上升了12.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6.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工业兴市战略成效显著。

——地方“财力”不断增加。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1年大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77亿元,至2010年,增加到30.78亿元,是2001年的6.45倍;税收收入(含地税)从36282万元增加到274850万元,增长了7.58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76.06%上升到2010年的86.49%;国税收入从18106万元增加到161890万元,增长了8.94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37.96%上升到2010年的52.6%,呈现出“税增费降”的合理局面。

(二)税收发展现状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同时,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税收又是经济结构的反应。10年间,税收平均增长为24.6%,而GDP平均增长只有12.5%,税收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

——国税收入总量不断扩张。十年来,全市国税收入总量成倍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跨越式加速增长态势,净增了143785万元,累计入库约76.3亿元,年均增长27.84%(见下表)。

——财政收入(大口径)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01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18%,到2010年上升到13.27%,增加了6.59个百分点,年均占GDP比重达到10.39%。

——国税收入保持占财政收入较大比重。国税收入历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保持国税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和收支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来,国税收入快速增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01年的37.96%,上升到2010年的52.6%,年均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51.2%,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1年至2010年平凉市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亿元

img53

(三)从国税收入透视平凉经济

1.从国税收入变化来看,平凉经济发展成绩可喜。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和结构直接决定着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

(1)国税收入总量的扩张直接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全市国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与国税部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依法治税,坚持组织收入原则,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税源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纳税服务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但决定的因素还是经济,是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国税收入快速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GDP总量为66.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8.83亿元,第二产业22.61亿元,第三产业25亿元;到2010年GDP总量上升到231.89亿元,增幅达3.5倍,其中:第一产业50.59亿元,第二产业108.79亿元,第三产业72.51亿元;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47%、59.96%和28.57%。

(2)从经济成份构成看,平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01年以前国税收入主要依赖于国有、集体和个体等经济成份,比重分别为40.62%、10.54%、20.9%;至2010年,国有、集体和个体经济对国税贡献率大幅下降,分别只占9.87%、3.84%和7.27%,下降了30.75%、6.7%和13.63%。随着企业改制、转型等影响,以股份制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税收逐年攀升,占主导地位,比重由2001年的27.37%上升到2010年的77.73%。

2.从税源分布结构看,区域发展战略日渐到位,新的增长级逐步显现。税收作为经济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各地经济运行质量,从各区域经济税源提供国税收入看,税源集中于经济活跃地区。

(1)第二产业发展状况,决定了区域国税收入规模。从地域分布看,我市国税税源主要集中于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第二产业发展相对稳健的华亭、崆峒和崇信3县区,2010年共组织国税收入156293万元,占全市收入总量的96.54%;而其他4县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的区域,比重很小,仅占收入总量的3.46%。可以看出,我市总体税源高度集中,区域间税源分布极不均衡,差距悬殊。

(2)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税源构成。从目前我市梯级税源日益扩张,税源结构特点突出表达了目前做强、做大企业,推出品牌、推出拳头产品的发展经济战略思路。从重点税源监控看:支柱企业对平凉税收贡献巨大,2005年全市国税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有6户,占收入总量的近70%,其中过亿元的平凉电厂和华亭煤电股份分别上缴税款22384万元和14650万元,占当年国税收入总量的55.65%;其他基础税源普遍弱小,比重较轻;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稳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开发向扩量、提质、增效纵深推进,煤电、建材等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税源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全市国税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增加到18户,上缴税款126556万元,占当年税收总量的78.18%,比2005年提升了8.2百分点,其中过亿元的华亭煤电股份和华亭煤业集团上缴税款达60469万元和24227万元,占当年税收总量的52.32%;充分体现了平凉产业结构单一、对个别支柱行业(企业)的依赖性过强这一特点。

3.从国税收入与相关指标比较,国税收入与同期GDP、财政收入联系起来看,比重逐年提升,税收快于经济增长。

(1)全市国税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从全市国税收入与GDP收入相比较,国税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10年间国税收入所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41%,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2)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上升。从国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相比较,2001年占37.96%,至2010年上升为52.6%;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1年为7.18%,至2010年上升为13.27%,这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国税收入和综合财力得到不断增强,从国税收入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相比较,10年间国税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要快,国税收入年均增长27.8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04%。

(3)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异常”。从理论上讲,税收弹性系数应在1左右是最为理想的,因为税收源于经济,经济增长了税收才有了增长的基础,如果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则说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如果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则说明税收增长慢于经济增长;一般都是多种因素同时对税收弹性系数进行影响,因而很难得到理论上的税收弹性系数1,实际较为理想的税收弹性系数在0.8-1.2之间。从我市近10年的税收弹性系数看,税收弹性系数渐近线基本保持在1.4-3之间,但也出现忽高忽低现象,如2003年波峰过高,达到6.97,2006年波谷偏低,仅为0.18,相差比较悬殊。这就不难看出,全市税收持续超经济增长,国税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GDP)增长速度。综上分析,可以表明全市近10年间国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经济总量增加转向产业结构改善与总量增加相结合,由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由2001年“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转向为2010年“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

从以上经济结构和税收结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平凉市GDP、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同时也可以看出,平凉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原材料地区,税收主要来源于煤电行业,经济税收的发展仍然受限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大企业很大,小企业很小”的结构局面,而且这种状况在未来若干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业总量不足,存量不活,支撑工业经济的能源工业产业链条短,深、精加工产品缺乏,局部性优势形成支柱性产业体系单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急需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处于低水平和高消耗状态,煤炭产业仍以供应原料为主,原煤就地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煤电工业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进程。

二是交通大动脉不畅,商流、物流大进大出的条件仍然不具备;工业园区功能不完善,集聚能力还不强。

三是区域经济实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政策等因素制约,发展活力不足。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

四是主要产业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明显。平凉以煤电产业为主,结构单一,火力发电受季节性和气候条件影响,如果水力发电正常,国家将限制能源消耗,导致煤炭行业原煤滞销,产生波动,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收入增长。

五是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给税收带来影响。2010年平凉国税落实增值税转型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17444万元,为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减免税收9106万元,影响当期税收收入进度16.4个百分点。随着这类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额度还将不断增大。

三、经济税源发展潜力及展望

一是能源经济优势突出。就目前全省煤炭资源量看,只有华亭矿区处于丰产期,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也是西北地区三大产煤矿区之一,华亭、崇信两县被列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将发展成为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给平凉加快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做大做强煤电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按市委、市政府发展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原煤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必将使我市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

二是火力发电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依托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度开发、综合利用煤炭资源,加快推进平凉电厂三期、华亭电厂二期煤矸石节能电厂和60万吨煤基烯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项目的立项论证,建设好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及一批煤化工项目,确保750千伏平凉变电站扩建等西电东送枢纽,加快延伸煤电产业链,走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随着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等一批重点发电项目的达标投产,火电装机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发电能力达到231亿千瓦时,将会给税收收入带来快速的增长。

三是区位优势渐趋明显。平凉市是陕、甘、宁3省(区)经济文化聚集区之一,具有接受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地缘条件,经济互补性强,文化相互渗透,随着西平铁路、天平铁路、西长凤高速的加快推进,邵寨矿区建设和灵台南矿区前期及泾川北部、崆峒北部塬区石油资源勘查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发,我市能源经济优势将更加突出,将成为甘肃振兴东部经济带的重点建设区,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甘肃省交汇区的中心城市,将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平凉经济与税收谐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从平凉经济发展趋势看,全市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煤炭资源丰富,火力发电产业发展空间广阔。随着以煤电化、铁路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煤制甲醇及大柳、新安煤矿等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发展的基础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作为税务部门,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围绕本职工作,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税收征管改革、税收政策的落实、优化纳税服务等措施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高效增长,为组织收入奠定和扩大税源基础。

1.坚持新型“工业化立市”,提高经济税源的“含金量”。要大力发展工业,尤其要发展科技含量高、原材料和能耗低、环境污染低或没有污染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强和提升第二产业,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要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创新能力,彻底改变第二产业高产出低税收的现状。解决我市经济总量不大、结构单一、效益不高的问题。要抓住中央振兴西部经济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把加快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提升我市经济规模在全省的位次。

2.树立经济发展观。税收来源于经济,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税收的稳定、快速增长。因此,作为税务部门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把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税务工作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加大对高附加值产业的投入,着力培育潜在税源和后续税源。现阶段一是要立足现有重点税源,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转化老弱税源,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机制转换,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盘大有限的经济存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抓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其关键在于新的生产能力的创造,在发展中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和升级换代又成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必须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放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上。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4.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首先,要提升征管水平,征管水平越高,实际税负越高;反之,征管水平越低,则实际税负越低。要大力实施税收信息化管理,更新税收征管理念,强化税收征管手段,严格依法治税,减少税收流失。其次,要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支持发展的关系,既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纳税服务,积极支持企业改革、项目建设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又要规范税收执法,防止发生擅自越权减免税问题,全面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平凉市国税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