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结构层面的状况与问题

区域结构层面的状况与问题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武汉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是中原城市圈的6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原城市圈的6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中原城市圈的9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中原城市圈的58.1%。武钢与鄂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20亿元的武钢鄂州球团厂项目一期建设进展顺利。
区域结构层面的状况与问题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四、区域结构层面的状况与问题

基于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尚需对湖北在中部六省的地位及省内区域的经济布局作进一步分析,以辨析未来经济发展的区域政策。

(一)主城比较占优,城市圈比较处劣

目前,中部地区主要是三大城市圈的竞争,即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圈。以中心城市比较而言,武汉整体实力明显强于郑州和长沙两市。2005年,三市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1650亿元、1519.5亿元,武汉分别是郑州、长沙的1.4倍和1.5倍;三市分别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82亿元、136.13亿元、108.06亿元,武汉分别高于郑州、长沙2.69亿元、20.76亿元。

但是,郑州、长沙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十五”期间明显快于武汉,它们与武汉的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逐渐减小。2003年郑州、长沙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66.3%和55.8%,2004年分别为70.3%和56.7%,2005年则分别高达73.7%和67.9%。两年时间,郑州、长沙提升了7.4和12.1个百分点。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郑州仅低于武汉2.69亿元。

更重要的是,2005年以来中原城市圈的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列第一位,武汉城市圈列第二位,长株潭城市圈则列第三位。其中武汉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是中原城市圈的6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原城市圈的6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中原城市圈的9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中原城市圈的58.1%。

单城比较,郑州、长沙不足与武汉匹敌;城市圈比较,武汉城市圈若干方面尚不敌中原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这里固然有城市圈行政界定的问题,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有10个贫困县市的困扰,形成2个环武汉贫困带(人口达726万,国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问题。

(二)城市圈内部和谐度提升,“一核多强”型模式尚待形成

为推动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武汉城市圈内9市政府部门纷纷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劳动、商业等部门相互签订协定,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方式,积极推动产业的互补联动。近年来,周边城市不少知名企业将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到武汉,武汉大型企业也纷纷到周边城市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如武钢、武烟、神龙、凯迪等一批企业加强了与周边城市企业的合作。武钢与鄂钢签署合作协议,投资20亿元的武钢鄂州球团厂项目一期建设进展顺利。武烟集团通过收购周边城市烟厂,规模达到年产220万箱。武大、华中科大校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春天集团等,进入鄂州葛店“药谷”,投资生物药业。武汉市各大商业集团及餐饮企业,在圈内8市新开连锁经营网点27个,新增营业面积2.9万平方米,目前网点总数已达58家,总营业面积近20万平方米。武商、中商、中百等大型商业企业,也加快在周边8市建设超市连锁店的步伐。

武汉城市圈内部和谐度在逐步提升的同时,“襄十随”城市圈和“宜荆荆”城市圈正在崛起,但“一核多强”型模式尚待形成。与中原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缺少城区人口近100万规模的副中心城市,形不成梯次结构,且城际联系也不紧密,在城市体系结构上处于劣势。只有积极推动襄樊、宜昌两个省区副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才能与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力的“极化—扩散”效应。

(三)县域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升空起飞”仍需提速

2006年,作为县域经济脊梁的中小企业前三个季度景气指数逐步爬升,每季均创出近年同期新高水平。三季度景气指数达到120.0,为近8年来湖北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最好水平。其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创出119.4的新高水平,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了4.1和5.3;中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20.5,同比提高3.7点,县域经济活力增强。

然而,在杭州召开的“2006全国强镇发展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发布了最新一届全国“千强镇”名单,令人尴尬的是,湖北省竟无一镇入围。而从国家统计局关于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的测评结果显示,湖北省也无一县进入百强县行列。这说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同全国县域经济的增速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升空起飞”仍需提速。当前,羁绊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增量制度创新不够,一些旧有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制度和政策逐步得以消除,但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的政府监管机制建立缓慢;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化及重复建设导致了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型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乡镇企业的制度优化乏力,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社会黑势力仍然猖獗,“地霸”、“路霸”、“沙霸”、“水电霸”没有彻底铲除,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