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储备适度规模论

国际储备适度规模论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储备适度规模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7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关于国际储备方面的最有影响的理论。特里芬认为,进口能提供一种有用的尺度变量,可以在国际间对持有储备的充分性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判断储备充分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成本—收益分析法克服了比率分析法的某些缺陷,在理论上和计量上为建立更为精确的国际储备适度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一、国际储备适度规模论

国际储备适度规模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7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关于国际储备方面的最有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储备资产,其规模应该保持在一定,或适度的水平上。储备资产的数量过大一方面会增加其持有成本,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储备资产数量过小,则可能出现储备资产不能满足国际支付需要,进而导致一国国际收支恶化,甚至会引起信誉危机。国际储备适度量的理论论证主要有三种:

(一)比率分析法

比率法的依据是国际储备量与其他一些变量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其变化也是有规则的。储备与进口比率是比率分析法中最重要的也是运用最普遍的一个比率,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的。特里芬认为,进口能提供一种有用的尺度变量,可以在国际间对持有储备的充分性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判断储备充分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他分析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后得出结论:一国国际储备应与其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率关系,这一比率以40%为标准,以20%为最低限,60%为最高限。一般认为,国际储备应该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这个数额按全年储备对进口的比率来计算,约为25%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用该方法测算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量是否适度,认为“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有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定额”。

储备与进口比率的实证分析虽然缺乏理论依据,也忽视了国际收支中的资金对流及国际间劳务、单方面转移支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等因素对国际储备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但该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国际储备额与进口额的一元回归分析已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因此许多国家均采用该方法确定其国际储备适度量。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商品生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从而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原理来分析国际储备适度量。该方法既可以用于国际,也可以用于一国。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测算某个具体国家国际储备适度量时,往往先估算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和收益,并计算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储备量。其中持有国际储备的边际成本用资本的社会收益与储备收益之间的差异代表,而持有国际储备的边际收益则用边际进口倾向的倒数来反映。

成本—收益分析法克服了比率分析法的某些缺陷,在理论上和计量上为建立更为精确的国际储备适度量模型奠定了基础。但是,成本—收益分析法的不足是忽视了由随机变量和资本运动所引起的相关问题,边际收益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尽管如此,该分析方法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某些计量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