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老龄化趋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趋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老龄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少有两个负面效应:一是劳动力“老龄化”,创新能力下降,影响生产效率。农村的老龄化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其次,由于生理原因,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

四、人口老龄化趋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8%;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7亿,约占总人口的31%左右。

(一)劳动力“老龄化”和消费群体的“高龄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而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储蓄。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老年人口收入较少,在养老和保健上的花费增加使得老年人无力储蓄。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并且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加重,减少企业储蓄,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老龄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少有两个负面效应:一是劳动力“老龄化”,创新能力下降,影响生产效率。二是消费群体“高龄化”,对消费需求拉动减弱。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必须抓住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深化以人为本的各项改革,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和消费红利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农村的老龄化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农业收益相对于工业较低,农村就业机会相对于城市更少,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这使得农村的老龄化速度要快于城市,使农业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印证了这一点(见表3)。

表3 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

img69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一个国家或地区45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比重在15%以上为老年型,根据表3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就业人员51岁以上的占32.5%,已经远远超过15%的标准,可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伴随农村劳动力人口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素质在下降。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和200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报告,从年龄构成看,外出就业劳动力中30周岁以下的占到61.6%,而农业从业人员中30周岁以下的只占到21.2%。从平均年龄看,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大体在33周岁左右,而留乡务农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2周岁。从文化结构看,在外出就业劳动力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5%左右,而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3%。农村劳动力存量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首先,由于老年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劳动力老龄化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其次,由于生理原因,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第三,农业人口老龄化势必引起赡养比重提高,农民个人生活负担加重,农业投资和农民消费相对减少。

(三)人口老龄化对老龄产业的需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一是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可以带动上游的建筑、钢材、水泥等产业和下游的彩电、家具、机械等行业。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仍是政府投资占主导,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所占比例极小,释放空间很大。二是老年群体的需求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在照料、护理、保健、文化等方面是高消费人群,老龄产业是朝阳、绿色产业。三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可以促进就业。如果按照护理人员与失能、半失能老人1∶3的配比,我国需1000万护理员,加上社区上门服务、家政服务等,促进就业的空间更大。

(此文发表在2012年第5期《理论学刊》杂志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