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分布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人口分布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增长建立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基础上,重点是扭转长期内需不足的局面。人口流动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平衡,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人口流动,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二、人口分布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及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经济增长建立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基础上,重点是扭转长期内需不足的局面。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人口分布结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这种结构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扩大内需这一战略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城乡分割造成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制约内需扩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的不同消费倾向(见表1)表明,收入并非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仅仅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拉动内需是不够的,需要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尽快实现从劳动力城镇化向居民城镇化的转变;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无差别社会保障制度,才是解决之道。

表1 2010年相同收入层次的城乡居民消费倾向

img67

注: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二)需要深化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流动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达到2.61亿,占总人口的19.5%。人口流动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平衡,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劳动者也为自己赢得了更高收入。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工资性收入占比持续增长,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下降(见表2)。我国劳动力的输出大省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广西都属于中西部地区,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省份。劳动力的跨省流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省份的农民就业和增收等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跨省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人去了广东,其次是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和福建。流动人口和迁入地之间无疑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的到来又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活力,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迁出地而言,人口密度的减少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表2 我国农村居民各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img68

注: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流动人口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并带动了市场扩张与产业结构升级。流动人口生活在城市,提高了消费倾向,在收入提高的同时增加支出,创造了一个不断扩张的市场,可以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另外,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既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又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也有帮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装备的应用。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土地的流转,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人口流动,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因此,要强化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就应该加大人口流动引导力度,划分人口功能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