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古典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批判来自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认为,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市,其父为经济学家,其母为剑桥市市长。凯恩斯这一理论及政策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凯恩斯也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用增加储蓄来促进投资的经济增长的观点。

对于古典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批判来自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他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市场可以处于供求相等的出清状态,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时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可能存在非均衡,大量失业会继续下去。凯恩斯针对古典经济理论“供给总能创造对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有限的,会存在失业。《通论》的中心内容是要分析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原因及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

凯恩斯认为,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又源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不易改变的,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只能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专栏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小传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市,其父为经济学家,其母为剑桥市市长。1902年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专修数学,1905年毕业。毕业后继续在剑桥大学从师于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学习经济学。1906年通过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1911年起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曾几度在印度政府任职。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秘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该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1929—1931年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被英皇晋封勋爵。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董事。此外,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1946年4月21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苏塞克斯郡家中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Peace,1919)、《货币改革论》(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Treatise on Money,1930)、《劝说集》(Essays in Persuasion,193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1936)等。

凯恩斯最初属于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问题而著称。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他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认为在市场机制调节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是必然的。在《通论》中,凯恩斯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说明这种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分为消费与投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消费不足的原因,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流动偏好的存在则是投资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必须由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凯恩斯这一理论及政策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20世纪以后,“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这一革命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否认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假说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在方法上用总量分析来代替个量分析,从而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政策上用国家干预代替了自由放任,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凯恩斯革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

1.劳动市场

凯恩斯认为,工资具有刚性,即在经济衰退时,劳动的需求会减少,但是劳动的价格——工资——不会随着劳动需求的减少而下降到足以使市场出清的水平,它会比劳动需求下降的幅度小,因为工人不愿意降低工资。如图11-4所示,当经济衰退时,劳动的需求从D1下降到D2,如果货币工资保持在W1不变,那么劳动供给和需求将处于非均衡状态,这样也就会产生失业,数量为L1-L2

但是,即使按照古典经济学家所假设的那样,工资可以随需求下降而调整,凯恩斯认为这样也无法消除失业,还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为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如果他们的工资降低,他们的消费支出也会减少,从而减少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与此相对应,企业做出的反应是减少生产,进一步减少对劳动的需求,这样会使劳动需求曲线继续向下移动,导致更严重的非均衡,失业人数也会更多,经济的衰退程度也就更深。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但总需求降低不一定导致工资和价格下降并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相反,它却可能导致循环流程中的收入、需求和就业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资金市场

凯恩斯也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用增加储蓄来促进投资的经济增长的观点。他认为,货币市场在衰退时期也处于非均衡状态。

储蓄增加会导致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如图11-5所示,储蓄曲线由S1增加到S2,则利息率由r1下降到r2,但是储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从而对企业的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投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利息率将不得不继续下降,以便达到供求相等市场出清状态。

企业的投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厂商对于将来的预期。当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厂商对于未来缺乏信心,从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加深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且会使货币市场上的非均衡情况变得更糟。因为储蓄和投资对于利息率的变动都非常敏感,所以利息率的大幅度变动会使储蓄和投资变动的幅度更大,使经济更不稳定,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悲观,使经济进一步衰退,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图11-4 需求不足导致失业

图11-5 资金市场的非均衡

3.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还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一定只会使价格水平提高,原因有二:并不是所有新增加的货币都投入了流通,有一部分货币可能保存在公众手中,退出流通,这样货币流通速度V就会降低,这意味着在交易方程MV=PY中的V是一个变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有可能会增加实际产出。如果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社会上有大量的失业者,闲置着大量资源,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就可能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化。

凯恩斯的这些观点都是对萨伊供给创造需求并能保证充分就业论点的否定。与萨伊定律相反,凯恩斯认为,需求创造供给。如果总需求增加,企业会增加生产,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总需求减少,将会导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总之,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以能保证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当干预经济活动,控制和调节总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