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及相关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及相关理论

时间:2022-1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早期称作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从“经济人”对国家干预政策会产生理性的预期,从宏观经济政策失效的角度,攻击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形成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比60年代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且陷入滞胀。对此,不仅凯恩斯主义不能解释,而且货币主义也不能够对此加以解释,他们的观点和政策手段受到“重创”。从凯恩斯主义存在的缺陷来说,经济理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系统经济学,它的结构是在系统总体现象上直接架空出来的,因此对之进行的微观基础修补往往零零碎碎,哪里需要补哪里。比如凯恩斯模型中的非自愿失业者与劳动者的理性行为不一致;适应性预期假说与最大化行为假设矛盾;②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适应性预期假说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期,提出的政策建议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货币主义存在的缺陷来说,经济理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经济学家方法论偏好的改变,即经济学家由相信货币主义强调的实证方法转向重视规范方法。②货币主义倡导的“信誉”思想被主流宏观经济学所吸收(例如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假说),导致了一种被称之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综合”的观点。③货币主义范式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存在着“黑箱”:货币主义者没有进一步分析货币对收入与支出的影响形式,没有探讨货币—收入关系的动态均衡。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美国1982年的经济衰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意外并且大幅度的下降。弗里德曼一直坚持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80年代初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大大损害了货币主义的这个“硬核”。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高度易变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怀疑货币主义所主张的“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单一规则是否可信、有效;并且认为,货币主义在许多方面与凯恩斯主义相似,尤其是适应性预期假说,它还担当不起彻底推翻凯恩斯理论的重任。另外,计算机技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为求解大规模的经济计量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因此,最终货币主义让位于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前期称作“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等。

(二)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的核心假说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早期称作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从“经济人”对国家干预政策会产生理性的预期,从宏观经济政策失效的角度,攻击凯恩斯主义。他们把理性预期假说纳入货币主义理论之中,比货币主义学派更坚定地认为,经济行为人是充分理性的,短期中虽然可以偶然犯认识上的错误,但在长期中会利用一切信息来改正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错误,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作出调整;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能持续出清、市场经济是自我调节的,政府政策在系统地稳定经济方面无效。认为实行充分的自由放任政策,可使“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导致良好的经济秩序,克服“经济滞胀”。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不同,他们以个体最优化行为加总形成他们的宏观见解;大量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提出的模型是严格建立在竞争性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学说、市场出清学说以及自然率假说一起构成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其中理性预期理论起到了担纲的作用。

1.个体利益最大化假说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例如,一个社会的总消费量是个体消费量的总和。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个体利益最大化。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2.理性预期假说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经济当事人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并与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的主观预期。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它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第二,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包括对反映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资料与数据。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即使短期预期犯系统性错误,经济主体会随时根据它所得到的新信息来修正。根据这一假说,从整体上和长期来看,理性预期者对某一经济变量的未来预期值与未来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是基本一致的。

3.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经济中的所有市场都会持续出清,结果经济被认为处于一种持续均衡状态。卢卡斯等认为劳动力市场失衡恰好表明交易双方不是互利的。他们否定新古典综合派关于刚性价格与工资的假定,而强调市场出清的正确性,他们接纳古典模型的假定,认为价格、工资具有充分灵活性,大多数的失业是自愿的,它们能够迅速加以调整,当劳动力市场存在额外供给时,工资将下降,直至工资降到雇主愿意增雇更多工人时为止,反之,情况则相反。最后,供给与需求相等。这样就把任何失业都看成是自愿的,而把那种非自愿失业看成只有在工人将均衡工资率搞错了而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的情况下才产生。因此认为这类失业为时短暂,失业总是趋向其自然率。卢卡斯等借助市场出清的假定,证明政府试图利用货币政策来提高就业和产出是不可能的。

4.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认为,经济社会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长期中,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总是趋于自然失业率,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尽管短期内经济活动有时也会出现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人们对于经济变量所做出的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指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就大于自然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量就会小于自然率;如果两者相等,就业量就等于自然率。但是,就业量不等于自然率的状况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中,由于经营者和劳动者将会发现物价上涨或下降的错觉,一切将会恢复到就业量等于自然率的状态。同时也说明有效的政策必须通过它对于两个通货膨胀率差距的影响来造成幻觉,使人们具有错误的看法,否则,经营者的产量和劳动供给不会改变,从而就业量不会改变。

(三)卢卡斯的总供给函数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以通过考察微观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假设一个典型厂商的供给函数为

式中,yi为企业产量,Pi为其产品价格,P为总价格水平,y*i为企业潜在产量。该式的含义是,对厂商i来说,当其产品价格水平正好与该经济的总价格水平相等时,其产量为其正常生产水平;如果其产品价格高于总价格水平时,则该厂商会认为扩大生产有利可图,从而把产量增加到高于其正常生产能力之上。式中h为参数,h>0,表示厂商对其产品价格与总价格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

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厂商并不知道总价格水平P,而只能对其加以估计,以Pe表示厂商对价格水平P的预期,则式(10.2)变为

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可按下述方程进行

式(10.4)表示,厂商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中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布的价格预测值P;另一部分是厂商根据其经验对预测值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如果b=0.5,则厂商对价格的估计一半是根据其产品的价格,一半是根据有关机构预测的价格。如果b=1,则表示厂商以自己产品的价格作为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如果b=0,则表示厂商完全相信有关机构预测的价格。将式(10.4)代入式(10.3)并整理得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厂商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n个类似厂商i的厂商组成,则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

式中,y为总产出,P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将式(10.5)中的参数nh(1-b)用字母γ表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可改写为

式中,参数γ>0,P为预期价格。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含义是: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

从上面的式子中可以推导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关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的两点论断:

(1)如果,则y=y*,就是说,如果预期是理性的,人们预期的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政府试图把失业率压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需求管理政策被人们准确地预期到,那么这种政策将是无效的。

(2)如果P>P,则y>y*,如果预期的价格小于实际的价格,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没有被人们预料到,以致上当受骗,那么这种政策是有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政府“欺骗”人们一次两次是有效的,但是迟早会被人们发现并准确地预期到,从而使之失效。由此,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旨在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要是有规则的系统的,因而也是可以为人们所预料的,所以是无效的。

(四)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模型要说明的是:对货币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将导致货币的非中性,即货币量的变化如何导致对一般价格和相对价格变化的短期混淆,从而带来了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模型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按照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冲击首先影响到一般价格水平,经济人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需求变化,在这段时间货币冲击的确能影响产出,但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能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率水平。这就是说,只要货币当局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它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如果要长期影响产量,货币当局只能随机地改变货币政策,不让经济当事人掌握其规律,其代价是产出的剧烈波动。如图10-2所示。

图10-2 政策无效性

在图10-2中,经济初始位于A点运行,该点是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SR S0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 L三条线的交点。在A点,价格水平P0被完全预期到,产出和就业在其长期均衡水平。假设货币当局宣布将增加货币供给,理性的经济人在形成他们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率水平上不发生变动。当货币工资在预期价格上升而提高时,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从ASS0到ASS1的向左移动所抵消。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从A点直接移动到C点,停留在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上,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另一方面,假设货币当局出乎意料地在未宣布其打算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这时,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和工人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错误地当做相对价格的上升,他们做出的反应是提高产量和增加劳动供给。也就是说,此时,工人和厂商错误地把这些看做是对他们劳务和产品需求的实际增长,从而增加劳动和产品的供给。在图10-2中,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在B点与ASS0相交。这时经济的产量为Y1偏离了自然水平Y0,这被认为是当事人预期误差的结果。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说法,产量和就业的任何偏离自然水平的变化只被看做是暂时的。一旦当事人意识到相对价格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就回到它们的长期均衡水平。在图10-2中,一旦当事人充分调整了他们的价格预期,总供给曲线就会从ASS0向左移动到ASS1,与AD1在C点相交。

总之,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第一,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第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五)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成果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成果有:①用理性预期假说取代了适应性预期假说,并把这种假说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结合在一起,得出“政策无效性命题”。②通过重新解释“李嘉图等价定理”和提出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者一直主张的以借债筹资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斟酌使用的旨在管理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③他们提出的“宏观经济分析需要有坚实的微观基础”这一思想为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根据著名的“卢卡斯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计量模型之所以大多失败,是因为这些模型的参数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得出来的,没有考虑到经济当事人会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的预期以及相应的行为。④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研究,提出了均衡的或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这些模型建立在市场连续出清和经济当事人形成理性预期的假设基础上,用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来解释产出和就业波动。在“理性预期革命”以后,西方宏观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就由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转向是要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还是要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 E. C.Prescott)引进了“纳什均衡”(Nosh Equilibrium)的博弈论(The Game Theory),用来研究政府的最优化决策。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它表明在一个局中人策略已定情况下,另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任何策略的改变都不能使他的利益进一步增加,因此,其核心思想是个人针对其他人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以达到满足的最大化,并依此来解释政府决策与个人行为的关系:政府行为的动机与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冲突的,私人与政府都是博弈的局中人,个人会根据政府的行为方式或可能采取的行动做出自己的决策,结果导致政府的决策失效。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理论中劳动供给的周期性变动给以特别的注意。他们提出所谓“闲暇的跨时期的替代”理论,这个理论把闲暇视同商品,要计算其成本、价格,工资率较高时闲暇较昂贵,工资率较低时闲暇较便宜。他们认为工人对实际工资增加的反应在短期里与长期里是不相同的,在短期里他对实际工资增加的反应更明显,这时,工资率较高,闲暇成本高、较昂贵,便少消费闲暇而尽量多工作,所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在长期里,高的工资率、高的闲暇成本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工人多消费闲暇而少工作,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这样就发生了未来时期的闲暇代替了现期的闲暇。

总之,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是试图在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架桥,对政府政策制定的思路与理念、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对非自愿失业存在等诸多经济现象也有不能很好解释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