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模型与货币中性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模型与货币中性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就是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因此,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体现与奉行的是萨伊定律,其宏观经济分析以供给决定为中心,研究的是总供给或总产量的决定,强调供给因素,而忽视需求因素。(四)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古典经济学宏观模型表明,在萨伊定律的作用下,货币是中性的,市场价格的完全弹性机制,可以保证市场的自动出清,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模型与货币中性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过,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表述中,如果涉及古典经济学这一概念的运用,通常的情况是,理论表述过程中涵盖的理论背景以及跨度不同,古典经济学的概念所指就相应有所不同,因此,往往需要区别对待。这里的古典经济学,在概念上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所指的古典经济学,即指从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开始,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尽管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宏观范畴研究的必要性总是被一系列严格的理论假定所掩盖,宏观总量只不过是完全基于微观的一种直接推论,但是,在凯恩斯《通论》的理论逻辑的革命性影响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逐步从理论体系上,将古典经济学中的有关宏观经济思想与理论见解不断地加以系统化,这就是这里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的宏观模型。

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就是萨伊(7)定律,萨伊定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萨伊定律的基本原理就是“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该原理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其1803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萨伊定律的基本依据是:(1)人们生产(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8);(2)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易过程中,生产者总是“为买而卖”,卖者(即供给)必然成为买者,即创造出自身的需求。

萨伊定律的基本结论可以简要概括为:有了供给之后,才有需求的可能与前提条件,供给必然伴随着需求条件的创造与需求的产生;供给是第一位的因素,而需求是第二位的,即供给必然派生需求;现实中那些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与失业,实际根源也是总量或结构性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相对的需求不足。因此,在相应的政策主张上,萨伊定律认为,解决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与失业,只有实施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的政策,而不能削减供给或凭空增加需求。

二、古典经济学宏观模型的生产函数表达

在古典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短期生产函数,即假定生产技术和资本投入不变,劳动投入是唯一的可变要素,产出水平就是劳动投入量的函数。微观经济中生产函数的加总,就是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9)

img21

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经济的实际总产出;A是技术参数(A>0),表示一定的技术进步对实际总产出的贡献效果,如果生产技术水平(A)提高,则生产函数曲线在原来的要素投入(资本存量、就业量)水平下就会整体向上位移;N表示劳动投入量(就业量);img22表示经济体系中的资本存量水平。

当A、img23既定时,总产出(y)就是就业量(N)的增函数,可变要素劳动量服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工资率(劳动市场上的价格)调节着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均衡就业量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由于存在着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古典经济学认为,实际工资率提高时劳动供给对于闲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率的增函数。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货币工资率具有完全弹性,劳动市场完全可以自动出清,均衡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均衡产出(y)就由均衡就业量(N)决定;正是劳动市场的自动出清,导致总供给水平总是要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均衡就业量所决定的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因此,在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理论中,经济的总供给是无弹性的,总供给并不随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代表国民收入水平)垂直的(且经过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点的)垂线。

三、古典经济学宏观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

在理性人、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市场自动出清的假设前提下,古典经济学宏观模型包含以下主要观点:

(一)均衡就业量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均衡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工资率是劳动市场上的价格,经济中的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工资率的波动是调节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的价格机制。由于假定货币工资率具有完全弹性,因此,劳动市场完全可以自动出清,均衡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

(二)利息率是储蓄的报酬率,是资本市场上的价格,储蓄与投资都是利息率的函数,利息率的波动可以保证经济社会的资源实现充分就业。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由于假定利息率具有完全弹性,从而认为储蓄总是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即“一定的供给总是对应着一定的需求流量”,经济社会就不会存在总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因此,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体现与奉行的是萨伊定律,其宏观经济分析以供给决定为中心,研究的是总供给或总产量的决定,强调供给因素,而忽视需求因素。

(三)货币是中性的。相对于既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实际产出能力而言,经济体系中纯粹的货币数量变化只影响价格总水平与名义工资率、名义利息率、名义国民收入等名义变量。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只是交易媒介,是方便交易的一种手段,货币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是:

MV=Py         (2.2.2)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为常数,由于市场总是出清的,y是充分就业下的实际国民收入,因此,流通中货币数量(M)的变化只是与价格总水平(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货币数量并不影响实际变量。

既然利息率只是储蓄的报酬率,利率具有完全弹性,投资与储蓄都是利率的函数;而货币只是交易媒介,货币没有利息。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不会改变实际利息率水平,不会改变投资与储蓄间的平衡,从而不会影响商品市场、劳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影响的只能是价格总水平与名义变量,总就业水平与实际总产出不会改变。

(四)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古典经济学宏观模型表明,在萨伊定律的作用下,货币是中性的,市场价格的完全弹性机制,可以保证市场的自动出清,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因此,古典学派坚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以“自然地”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古典学派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只是公共安全与市场秩序的“守夜人”。

四、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局限性

这里,对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局限性,简要作一列举:(1)在社会总供给或总产出决定中,忽视需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2)囿于时代的、技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性,供给分析中未能触及那些实际的、内在的“供给冲击”下的经济波动问题;(3)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完全弹性的市场假设,毕竟是与现实有着距离的,这种假设在相当程度上并非是出于抽象本质的需要而进行的现象取舍,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面临着诸多现实矛盾的冲突;(4)总是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论及相关问题,因而属于静态的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5)局限于“商品货币”形态下,关于货币职能与货币功能的理论论述,是比较单调的;(6)在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进而社会需求的实现问题上,利率完全弹性假定下资本市场自动出清的基本结论,是一种简单抽象的总量分析,忽视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等实体性因素对均衡机制的影响。

【注释】

(1)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67页。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50页。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2页。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2页。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75~276页。

(7)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8)这是简单商品经济下的生产思想,即“使用价值”目的下的生产;这是远离“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言的,它不同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论断。

(9)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