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新形势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一、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当前来看,就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社会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优化教育结构,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四是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来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要求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构筑合理、健全和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的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方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方法解决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环境的做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治理,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是比较粗放的,实现经济增长付出了过大的代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粗放,不仅影响到目前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我国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人民生活由刚刚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发展到今天,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我们也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因此,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看,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加快重组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一国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劳动力成本低,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都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