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新形势下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教育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让劳动人民的孩子,尤其是农民的孩子有学上,这是当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所以,新形势下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路径,就是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源头上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

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科学技术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也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所以,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科学技术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用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科学技术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据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第二,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第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等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地市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第五,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合作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资源的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

二、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从深层次看,农村、农业的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源都在于农村教育的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教育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让劳动人民的孩子,尤其是农民的孩子有学上,这是当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实际,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因陋就简地在农村建设了大量的学校或教学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出现了,即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相当不均衡,大中专院校基本都建立在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绝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也分布在城市,导致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方面不公平,从某个角度看,农村的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农业的落后和农村居民收入低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农村教育的落后,特别是由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所以,新形势下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路径,就是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源头上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看,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一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虽然建有学校(或教学点),但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师素质都比较差,无法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投入的话,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对这样的学校(或教学点),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撤并,然后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投资建设一所基础设施好、教师素质高的中心学校。这样的学校,要能够基本上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这样,就能够为附近若干行政村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一个乡镇应建设一所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且教学水平高的初级中学,每个县应建设一至二所高水平的高级中学。二是调整城市学校布局。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孩子需要到城市上学,而相当一部分城市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需要。这就要求大中城市也需要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一些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水平高的优质学校。尽可能地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样指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是义务教育的落后,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落后。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就要求积极发展主要针对农村孩子的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孩子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还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内需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