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坚持走均衡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新形势下坚持走均衡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要根本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现状,就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73项,投资总规模1.9万亿元。中西部地区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

一、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既有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也有政策扶持方面的原因,因此要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现状,也需要中央从政策上进行扶持。2000年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对西部地区最好的政策扶持。目前,要根本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现状,就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中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5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一,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增速明显加快,质量大幅提升。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16.9%提高到2010年的18.6%,年均增速达到13.6%,高于“十五”期间的2.3%,居于同期全国四大板块增速之首。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73项,投资总规模1.9万亿元。第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第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9.5%。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1.5%。博物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等文化场馆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8783元、2379元增加到15806元、4418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3.2%,比东部地区分别高出0.8和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第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步伐逐步加快,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启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差距从1.5万元扩大到2.4万元。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仍然存在,交通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均存在很大差距,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型缺水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面临既要加快发展,实现赶超,又要调整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国2/3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教育、卫生等服务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根据这一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总量比2008年翻一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西部地区发展迈上三个大台阶,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二、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较大的发展差距表明,中西部地区如果按照常规的发展速度,是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发展方面的差距的。中西部地区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要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的新跨越;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赶超先进的发展,要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中西部的每一个省市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吉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工业发展的人才也比较多,该地区在实现工业转型之后,就能够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如果能够较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样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南是西部地区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2013年,云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20.9亿元,在全国排名第24位,和东部地区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云南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广东的18.85%、山东的19.8%、江苏的21.6%、浙江的31.2%。但是,云南在发展上也有明显的优势,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如果能够依托现代科技,像烟草业一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有色金属的深加工、大型水电站的建设、特色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培育出一批优势区域、特色企业,就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特别是在当前,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历史性地把云南推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一重大战略是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增强了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云南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奋力跨越为关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壮大实力,加力提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从而充分发挥好云南的优势,实现云南的跨越式发展。

三、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所以,应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排头兵作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一定的长期性。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应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注重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的差距,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

我国有近1/3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根据这一基本国情,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要按照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要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