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骆光林[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方向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大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然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发展,特色办学。

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骆光林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方向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大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然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特色办学为根本指向,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根本路径,以专业建设为根本支撑,以“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重要责任,以建设高职文化为价值引领。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式发展 道路 质量 特色

[作者简介]骆光林,男,1963年出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方向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大发展,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来看,均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受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学生就业及社会认同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面对现代产业体系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历史性转变对高职教育的新期望,面对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时代要求,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然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指以高职教育的内在发展因素为其发展动力和主要源泉的发展模式。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中,高职院校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最根本的将是质量和特色的内涵发展。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发展,特色办学。

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特色办学为根本指向

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办学特色就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办学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即特别之处;一个是优势,即出色之处。所谓特色办学,是学校主动地追求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色、强化自身特色,以特色促办学质量提高,以特色促学校竞争力提高,以特色求得自身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所讲:“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行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特色办学既是一所院校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及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的。高职院校只有克服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的趋同化倾向,通过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场需求。

特色办学必须因校而异,但是在追求特色、发展特色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不能把特色办学作为一种“赶时髦”之举,人云亦云,一哄而上,为了特色而特色。我们必须从高职教育规律出发,结合学校实际作认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走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求高职院校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自身情况出发,依据自身学校建立的背景和宗旨、学校所处的地域和环境、举办者的学识和品格、专业设置的个性和共性、地区和行业特点、教师与学生的来源和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办学理念等文化特征量力而行,办出自己的特色,走个性化发展之路,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

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根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体系的内涵,应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等三方面子系统,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与“职”两大属性的结合与统一。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创新是必由之路,必须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上下足功夫,取得成效。要从人才培养仅限于校园课堂教学的狭隘观念中跳出来,谋求学校、企业乃至社会合力的形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则是工学结合的机制保障,两者融合与融通,在企业实现实习“教学化”和在院校实现教学“企业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邀请各企业行业方面的一线专家积极参与,紧密配合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充分实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完美对接。在培养过程中,要依托行业优势,在师资、教学资源、实习实训等方面共建共享,实现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要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利用行业优势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共建单位,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根本支撑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专业建设上。如专业划分过细、覆盖面狭窄,与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产业结构的综合性和效益性不适应;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综合技术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闹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对传统专业和老专业没有针对地区、行业和企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等等。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因此,专业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以开放的理念,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形成品牌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依据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变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的服务目标、发展定位的需要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等三个方面的因素,适时、科学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水平,需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合理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提高专业资源利用效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培养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原有基础薄弱、来源渠道单一、业务素质偏低、数量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提高动手能力,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还要参与企业相关的研发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发展最根本的瓶颈,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名师和技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和关键。

高职院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首先,要提高认识,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从引进上,要打破高职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聘用一批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工巧匠,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根据需要,积极聘任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再次,在培养上,要通过在职培训、校企联合开发、挂职锻炼、技能竞赛、国外进修等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双师型”人才,优化双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

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重要责任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为直接的反映和体现。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三大特征,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也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开展社会服务因而也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的高校,其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地方培养和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学得快、用得上、留得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在此基础上,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要以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为导向,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要通过建立灵活的开放式职业培训网络,开展行业、社区、“三农”等培训服务;可以通过与企业、社区联合组织文化活动,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融合,努力提升文化渗透力和辐射力。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要通过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和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通过构建职教集团、“订单式”人才培养、岗位技能再培训、高校对口支援和“三下乡”等开放式的社会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促进社会服务工作的常态化。

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建设高职文化为价值引领

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软实力,良好的软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素质。它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灵魂,最能体现一所高职院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强调“文化是一个大学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不长,高职文化的形成尚处于探索和培育之中,尚未形成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还谈不上文化影响力,甚至还没有高职院校文化思考和建设的一席之地。高职教育怎样才能不辱使命,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文化层面的思考和建设。只有建立了以中国高职教育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文化,才能在发展中不迷方向,在变革中不失自我,在服务中不辱使命。

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高职院校必须迅速改变文化虚弱的办学状态,在成长中建设、在发展中思考、在变革中适应,在提高办学质量中用实力和特色树立文化自信。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气质,要探索一条理论引领、实践为主,边思考、边实践、边积累、边总结、边升华的文化建设的路子,加快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在高职办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本源,在与企业合作办学中借力企业文化资源,立足于自身,挖掘高职教育的潜质,形成高职特色的自有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2]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3-26,(5).

[3]韩震.高等教育内涵式科学发展战略的实质和内涵,中国高等教育[J].2009(20):10—11.

[4]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2—14.

[5]龙德毅.高举十八大旗帜,大力、快速发展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3,(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