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科学的发展

管理科学的发展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管理比较多地强调生产过程的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管理的取向是提高生产的效率,对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注重得不够。梅粤等人提出的观点,给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梅粤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管理学家作了更进一步的努力,对管理中的人的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终于建立起颇有影响的行为科学学派。巴纳德是最早对正式组织做严格定义的管理学家。

第四节 管理科学的发展

一、社会人时代与行为科学的诞生

以“科学管理”命名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古典管理理论而言,无论泰罗多么强调注重人的因素,可是整个理论的中心仍然是放在人机关系和生产过程上的。科学管理比较多地强调生产过程的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管理的取向是提高生产的效率,对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注重得不够。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世界一方面是生产力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激化,劳资冲突加剧。科学管理的运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产生泰罗所期望的结果:劳资双方因为生产效率提高而皆大欢喜。这表明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哲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面对新的挑战,管理实践呼唤新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在行为科学诞生之前,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就已经在着手研究工业生产中的行为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吉尔布雷思夫妇中的莉莲·吉尔布雷思就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她在科学管理时代就将心理学引入了管理,并且发表了《管理心理学》一书。有些管理思想史学家认为,这是最早对工业生产中人的因素做出解释的著作之一。但是,以人为中心形成一门有影响的管理学派,则是从梅粤在西方电气公司的实验开始的。

乔治·埃尔顿·梅粤是一位澳大利亚人,1899年在阿德雷德大学取得逻辑学和哲学硕士学位。在劳拉·斯彼尔曼·洛克非勒基金的资助下,梅粤移居美国,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由梅粤负责著名的霍桑实验。通过8年的实验,梅粤等人认识到,人们生产效率的高低不能仅仅只用一种原因来解释,它受社会的、心理的、自然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验的基础上,梅粤1933年出版了名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在该书中,梅粤对科学管理理论较多地重视物质方面的因素,相对忽视人的因素的倾向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如下几个全新的观点:

(一)工人是“社会人”

梅粤认为,在泰罗制的科学管理中,工人被假定为一种“经济人”,决定工人积极性的是所给予的报酬的多少,实际上并非如此;工人不是那种仅仅只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影响工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有许多,如人们的社会需要就是一种重要的因素。要满足工人的社会需要,在企业中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要的。

(二)非正式组织

梅粤指出,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结构。这些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乃是因为正式组织无法满足工人在感情方面的需要,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非正式组织对其不固定的成员有着很大的影响。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完善正式组织,同时还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三)以满足职工的需要为原则建立新的领导方式

梅粤认为,领导者要注意职工的社会性需要,要注意培养组织的人际关系,有必要在各个管理层进行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要理解逻辑与非逻辑的行为,通过倾听意见和信息交流来理解工人的感情状态,培养一种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之间维持平衡的能力。

梅粤等人提出的观点,给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梅粤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管理学家作了更进一步的努力,对管理中的人的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终于建立起颇有影响的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产生之后,主要是沿着如下四个方向发展的: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以及激励等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突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几率模式论。

2.关于被管理者的人性问题的研究。代表人物以及理论学派有:麦格雷戈的“X—Y理论”;阿里克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

3.关于非正式组织与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代表人物以及理论学派有:卢因的“团队动力学理论”;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训练理论”。

4.关于企业的领导方式、领导风格的研究。代表人物以及理论学派有: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布莱之的“管理方格理论”。

二、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展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组织,特别是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生产过程日趋复杂,生产的技术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活动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迫切需要新兴的管理学理论来指导新形势下的管理活动。并且,管理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不仅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和管理学家们在研究管理,而且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等也对管理学产生了兴趣,纷纷加入管理学研究的队伍中来,管理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管理学派有如雨后春笋。已故的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发展的丛林阶段。

(一)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切斯特·欧文·巴纳德。他生于1886年,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经济学,但由于缺少一门实验学科而未能获得学位。但是,由于他对组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生中一共获得了7个荣誉博士学位。他在管理学中最有名的著作是1937年出版的《经理的职能》一书。巴纳德认为,社会中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即由相互协作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它都包含着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这样三个因素;在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巴纳德是最早对正式组织做严格定义的管理学家。他将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的系统”,而且认为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他是较早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运行过程的管理学家。他认为要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同其他部分明显地相关”。巴纳德认为一个组织存在的第一位的因素是协作的意愿,“其意义为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但是,这种意愿的强度和时间安排是变动的,因为它以组织成员所感受或预期的满足或不满足为基础。个人参加这一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就是做出了一些牺牲。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补偿。

巴纳德最出色的思想是他关于权威的理论。他认为权力不是表现为服从,而是表现为接受,权威的来源不在于“权威者”或发布命令的人,而在于下级接受或不接受这个权威。如果下级不服从这个命令,他们就不承认这个权威。这种权威概念与以前的权威概念有本质的不同。巴纳德还专门研究了经理的职能,认为经理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持组织的协调。那么,经理应当完成这样三个主要的职能:①提供一个协调的信息交流系统;②获得必要的个人努力;③制定和规定目的。

由于巴纳德是较早用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管理学家,提出了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是维持组织的系统的观点,虽然巴纳德的论述广泛,但是理论家认为他的理论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协作系统思想。

(二)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与马奇。这是在“二战”之后综合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科学,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派。鉴于西蒙对决策理论上的卓越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决策在管理中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决策。

2.在决策中,以往假定决策者为完全理性的人是不正确的,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中不可能产生所谓的最优决策,所得到的只能是满意决策。

3.决策的程序应当科学化,这是保证决策正确的重要条件。决策的程序应当是:①收集情况;②拟定计划;③评价计划;④选择计划。

4.组织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的内容是不同的,高层管理者应当将主要的精力用来进行非程序性的决策。

(三)经验管理学派

经验管理学派顾名思义是强调管理经验作用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戴尔等人。这一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认为管理很难说是一门严密的科学,管理只能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管理的经验的分析总结,掌握管理的诀窍。虽然经验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不否认管理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原理和原则。他们也认为:

1.作为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应当着重抓好这样几项工作:有效调动组织的各种资源,特别是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要注意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协调。

2.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各类组织必须根据自己的目标、工作性质、环境和内部条件来确定本组织的管理结构,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

3.对科学管理理论以及行为科学理论都要正确评价。

(四)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理论指的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现代数学、信息科学、控制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电子计算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据此做出决策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最突出的特征是将管理问题数理化、模型化。从本质上讲,管理科学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因为管理科学学派以探讨管理工作的最优数量标准为主的,只不过是其采用的数学和其他科学的理论工具更复杂,采用的研究手段更先进,研究的问题更广泛罢了。

管理科学学派强调数量分析,主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其积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作用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许多因素很难量化,如人际关系等。如果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简单地按照模型分析的结果来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对活动的可能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但是又不能迷信。

(五)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以及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应当说,系统管理理论更多地是一种管理的哲学思想。正如其代表人物所说:“它是有关管理工作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提供了把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的一种框架。”

(六)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与前面所介绍的经验管理学派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样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特征,认为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管理理论,从早期形成的管理过程学派一直到系统科学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管理人员据其难于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这种理论强调管理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环境不同,所采用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也就不同。

(七)管理文化学派

这种管理学派强调管理的文化特征。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流行于80年代。当时,在世界市场上,美国企业遇到了来自日本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就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基础而言,美国的企业无疑比日本企业要先进得多。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的呢?人们开始从管理上找原因。通过比较分析,管理学家们认为美国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过多地注重数字、文件、制度、权力,相对忽视人、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等问题。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发现:在日本的企业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通过这样一套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将企业的职工转变为企业人,是职工与企业构成一个整体,能够充分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独有偶,另一位美国学者阿伦·迪克特在分析美国的优秀公司时也发现:所有优秀的公司都有一种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上比企业的机器、厂房、技术更为重要。关于企业文化的发现激起了管理的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文化的热情,一时间,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遍及美国,进而影响世界。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管理文化(或者说是企业文化)学派。

管理学的发展在20世纪,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十分迅速,形成的管理学派远非上面介绍的几种。况且,管理学的发展还没有停步,在实践的推动下,新兴的管理学正在形成。特别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个人生活都带来了或即将带来深刻的变化,建立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管理学理论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