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次贷危机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

次贷危机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

时间:2022-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9月15日开始,受次贷危机影响,诺森洛克银行发生了英国现代金融史上罕见的挤提事件。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有效运行受到了重大的威胁。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痛定思痛,深入辨析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原因,极具现实意义。流动性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充分说明了在过去几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全球银行业没有重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一、次贷危机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

2007年4月4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次贷危机爆发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都出现了流动性短缺的局面。为了增强流动性,世界各国央行向全球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8]但是,各国政府的注资行动并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受流动性短缺影响,英国诺森洛克银行(Northern Rock PLC)、德国萨克森银行(Sachsen LB)、德国工业银行(German IKB)等多家银行相继倒闭,[9]其中诺森洛克银行国有化事件最具有代表性。2007年9月15日开始,受次贷危机影响,诺森洛克银行发生了英国现代金融史上罕见的挤提事件。出于对银行倒闭的担忧,许多存款人要求提出存款。[10]面对多数存款人的提款要求,诺森洛克银行陷入流动性短缺困境,在筹借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其被迫请求英格兰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因为诺森洛克银行具备偿付能力,并愿意提供全额担保、按高利率支付利息,英格兰银行启动了紧急贷款机制对其进行救助,平息了这场挤提风潮。尽管该事件以诺森洛克银行被临时国有化而告终,但是其中暴露出的流动性管理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诺森洛克银行因流动性不足遭遇挤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银行融资渠道存在问题。诺森洛克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批发市场融资,公众存款只占其负债总额的28%。这就使得诺森洛克银行要保证正常经营,就必须能够从银行间同业市场和批发市场获得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有效运行受到了重大的威胁。由于主要金融机构“惜贷”不愿拆出资金,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特别是三个月期限的拆借利率水平飙升。由于在同业拆借市场上融资困难,诺森洛克银行最终陷入流动性短缺困境。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痛定思痛,深入辨析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银行业流动性危机的原因,极具现实意义。

次贷危机起源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危机,最终又造成了整个银行业的流动性危机,这有其必然的原因。次贷危机爆发前,由于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资本市场流动性明显过剩,大量的资金涌向了房地产市场,这也使得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2004年6月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增长过快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国不得不结束多年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利率的升高不仅增加了房产商建房融资的融资成本,同时也加大了购房者还贷的负担,这必然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跌。从经济学理论来看,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与银行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导致银行持有的房地产价值减少,同时也减少了以房地产作抵押的担保的价值,这必将减少银行资本,加大银行的流动性压力。面对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增加,银行必然又会对房地产贷款实行更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减少房地产行业的信贷供给量。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打压房地产价格,使银行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银行流动性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流动性危机。[11]银行流动性危机一旦出现,便会通过银行间同业市场、银行资产市场、银行信贷的抵押品市场迅速向其他银行传导,进而波及整个银行体系。次贷危机造成的流动性危机不仅使多家中小银行被迫倒闭,即使像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国际性银行也均蒙受了巨大损失。流动性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充分说明了在过去几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全球银行业没有重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市场中原本存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集中暴露出来,重新审视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