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是商品拜物教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是商品拜物教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等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而言,阿多尔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经典的表述。在这里,马克思所谓的商品拜物教是阿多尔诺全部工作的奠基石,也是他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他指出,文化工业的彻底商品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工业与整个经济领域紧密相连。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特征如此彻底,以致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文化用品是一种奇怪的商品”。

相对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等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而言,阿多尔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经典的表述。洛文塔尔自称是文化社会学家,主要是从历史出发,而阿多尔诺则主要是从大众文化的现实形态和特征出发,对大众文化作了尖锐的批判。在《启蒙辩证法》中,虽然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的思考也触及过去,但当他们对“文化工业”展开批判时,现实感完全取代了历史感,貌似大众文化只是在他们注意大众文化的时候才出现的。因此,尽管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振聋发聩,但由于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时也由于他们更倚重演绎而不是归纳的研究方法,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就不可避免地过于偏激和片面。

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一词取代草稿中的“大众文化”,以区别现代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对阿多尔诺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就是文化工业。因此,本书中的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是同一所指。较于大众文化,商品性质、技术理性的渗透、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了文化工业的核心内容,使得他们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与他人明显区分开来。

阿多尔诺从经济角度对文化工业的审视和批判表现为对其彻底商品化特征的批判,而这一批判的经典表述是,拜物教性质是文化工业产品的基本属性。在这里,马克思所谓的商品拜物教是阿多尔诺全部工作的奠基石,也是他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阿多尔诺认为:“自从自由交换结束以后,商品就失去了它的经济性质,而具有了偶像崇拜的性质,这种偶像崇拜的性质一成不变地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8],文化领域也不能幸免。

(一)拜物教表现之一:文化工业产品成了彻底的商品

阿多尔诺认为,文化作为商品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现象。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文化对利润的追求只是间接的,它并没有丧失它们的本质,因为对官僚富豪的人身依附使他们远离市场,相对保持着一定的创作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交换规律成了普遍法则,商品拜物教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普遍渗透。在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的共同推动下,文化工业直截了当地把赤裸裸的营利动机毫不伪装地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因此,“说到作为典型的文化工业产物的文化作品时,我们不再说它们也是商品,它们现在是彻头彻尾的商品”[9]

阿多尔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工业的彻底商品化的表现。他指出,文化工业的彻底商品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工业与整个经济领域紧密相连。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文化工业产品被大规模地生产、复制和传播。但是文化工业为了获利所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不再是文化,而只能被看作资本主义社会这架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为了它的商业利益而出现和存在的。其次表现为交换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在文化工业生产中,艺术家们所关心的重点不再主要是文化的审美价值,而是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和它所能交换到的东西。对消费者而言,他购买文化产品并不是因为该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购买行为本身带给他的愉悦感。就如阿多尔诺所说,对那些妇女们来说,花钱请化妆师和理发师比化妆和理发本身更重要。再次表现为文化工业与广告融合在一起。文化工业的产品要不断地满足作为被允诺的商品(实际上只是一种允诺)的需要,所以它本身最后就与宣传推销它的广告一致起来了。因为在体系的强制下,每一种产品都使用了广告的技术,所有广告也都采用了文化工业的语言和“风格”。所有这些文化现象都充分表明,大众文化已经彻底“商品化”了。

(二)拜物教表现之二:文化工业产品是一种奇怪的商品

阿多尔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特征如此彻底,以致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文化用品是一种奇怪的商品”。以艺术商品为例,它的奇怪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它的商品性的完全实现就是其商品性的消失。在交换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而居于主要地位的情况下,艺术的使用价值、艺术的存在,在人们看来是一种偶像;对艺术品的社会评价、人们对艺术品所赋予的品级,成了艺术品所具有的唯一的使用价值,成了人们对艺术品享用的唯一的质量。因此,“当艺术品的商品性质完全实现时,艺术品的商品性质就消失了”[10]。第二,作为商品,它却既可以出售也可以不出售。作为一种商品,文化工业的产品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但是一直以来,工业生产的这类艺术作品却是既可以出售,也可以不出售的。一旦交易成为某个艺术作品的纯粹原则,而不再是其唯一目的时,这个艺术作品就变成无价之宝了。第三,文化工业产品完全从属于价值规律的特殊表现。正如阿多尔诺指出的那样,文化用品是一种奇怪的商品,它完全从属于价值规律,以至于“即使它不再进行交换时,它也完全受交换规律的支配;即使人们不再会使用它时,它也盲目地被使用”[11]

上述文化工业产品的彻底的、奇怪的商品化特征首先表明了文化工业的产品已成了一般的商品,它已彻底与一般商品一致起来;它更加深长的意味在于,文化工业的产品商品化得如此彻底,以致它成了一种奇怪的商品。而它之所以如此彻底和奇怪,根源就在于它的拜物教性,正是商品拜物教意识对文化领域的渗透,才使得文化工业的所有参与者都将文化工业看作谋取名利的场所。

(三)商品拜物教观念破坏了文化的本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阿多尔诺看来,商品拜物教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动机、资本的逻辑、交换价值的秘密全部铭刻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中,因此商品拜物教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12]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和控制下,文化工业的产品成了彻底的和奇怪的商品,以致在文化商品中,交换价值取代了使用价值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期望不再是文化内涵,而是它能带来的名望、财富和地位。其结果就是文化产品的内质被掏空,徒具一副赤裸裸的商品外壳,“在刺激着文化主顾们,使之为人们把艺术品看作某种更好的东西而恼怒的那个艺术品的独立性中,除了商品的拜物教之外,什么也没有剩下来”[13]

商品拜物教对文化的破坏可以说是致命性的,从创作者到欣赏者,人们似乎都是为了商品而活。文化创作成了文化生产,艺术欣赏成了商品消费,审美的愉悦成了纵情的享乐,“以拜物教为基础的产品和因此经历结构变化的文化作品,它们都庸俗化了,与其不相干的消费毁了它们”[14]。首先,作为文化创作者的艺术家丧失了独立的艺术人格。“在资产阶级社会里……隐退后的表现主义者毫不在乎地选择那些具有销路的主题。对他们来讲,继续生产并无任何审美的必要性,而只有经济上的必要性。”[15]与普通的商人没什么区别,艺术家也开始一味地追求经济利润,而置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于不顾。与之相适应,文化工业的产品也丧失了独立自主性,与普通商品毫无二致,“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艺术作品的反叛性”[16]。艺术自动放弃自律,这说明一切救赎都已无望。最后,人们的文化消费也全部渗透着拜物教原则。在阿多尔诺看来,大众欣赏的不再是文化本身的使用价值,即审美,而是文化作品的交换价值,即金钱或地位。阿多尔诺愤而指出,文化消费者实际上崇拜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他本人支付在托斯卡尼尼音乐会门票上的金钱”,或者演奏者的名气。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及卢卡奇物化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阿多尔诺批判了文化工业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当他借用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来打量大众文化时,大众文化根本就不是文化作品,而是商品,于是拜物教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化工业产品的基本属性。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前,有很多理论家都论述过文化的商业化趋势,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次在历史上明确地作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的判断。正如蒂博拉·库克所说:“阿多尔诺是分析文化工业产品的商品属性的第一个理论家。”[17]因此,阿多尔诺所谓大众文化是商品的论调虽然不无悲观和武断,但确实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这并不是说阿多尔诺对文化工业拜物性的批判是没有问题的。毫无疑问,阿多尔诺从资本逻辑的渗透入手,对文化工业商品化现象的判断是准确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巩固和发展,资本逻辑必将进一步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渗透,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也不能幸免,这是马克思早就发现并批判过的,只不过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个问题不如经济、政治批判迫切。而在阿多尔诺所处的时代,文化商品化的现象及其恶劣后果已经泛滥,所以阿多尔诺的这一批判是有意义的。但是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商品化现象的批判是过于极端的。文化商品化是市场化社会中的必然趋势,而阿多尔诺没有客观地、辩证地看待这一点。他与文化商品化水火不容,视文化商品化倾向为文化的死敌,在他眼里,文化商品化使得文化与现实秩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丧失了文化的本性。这种因为文化商品化的倾向而对文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偏激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