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进步是文化工业的基础

技术进步是文化工业的基础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科技理性一贯持激烈批判和否定态度的法兰克福学派也一定会对大众文化进行大力批判。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展开了对大众文化的技术理性维度的批判。首先,正是技术理性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技术是文化工业的基础。本雅明认为,技术进步对于文化生产来说具有极大意义,正是随着技术进步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才使文化得以在新的水平上生产和传播。

综上所述,从技术理性维度审视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必不可少的视角。对科技理性一贯持激烈批判和否定态度的法兰克福学派也一定会对大众文化进行大力批判。因此,从实质上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对科技理性批判的继续,大众文化的技术理性批判维度是大众文化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20世纪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且其中的技术已远非一般的工具现象,而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不再是中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本身就包含着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图,因而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工具、一种统治手段。所谓技术的合理性就是指以技术进步作为一切合理活动的标准和模型,技术的进步及其理性的扩展,成了操纵大众意识、对人实施控制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展开了对大众文化的技术理性维度的批判。首先,正是技术理性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技术是文化工业的基础。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指出的,文化工业之所以出自自由主义的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发展出了文化工业得以出现的一切技术条件。其次,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了一种生活模式,成了解释一切的模式和标准、一切行动的准则。这就导致了技术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结果就是大众文化的各方面——从形式到内容再到生产过程——都被技术所控制和充斥,合理化的思维战胜了文化创作的自由、个性本色,以致标准化、伪个性化盛行。最后,技术对文化的最大损伤在于,它通过将文化纳入日常生活秩序,并加以大规模地复制和展示,削去了文化的否定向度——文化之为文化的意义所在,即当技术将文化变成每个人可以得到的文化消费品,并提供了各种舒适的生活条件的时候,文化中的超越、否定的向度就被证伪了。

应该说,法兰克福学派从技术理性维度展开的大众文化批判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次科技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技术的社会,先进的能源、电子、信息科技充斥生活的一切领域,导致文化的生产和创作领域也充满了可计算性,大众文化就是这样的文化典型。电视连续剧中的情节安排甚至是台词节奏,流行音乐中的曲调等细节内容,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计算如何安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应。这样,人的主体创造性让位给机器,相应地,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反应也不是自发的,而是受技术合理性控制的。对此,詹明信也指出:“后现代人已经被这种高度发展的新的技术搞的心醉神迷,因此,当前像对电脑和信息处理机之类的新技术的狂热追求和迷恋,对我们所说的文化逻辑来说就远不是外部的了”[51]

但是正如它的技术理性批判忽略了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实现,本身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技术使用的后果如何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它和如何使用它,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技术化批判也过于偏激地否定了技术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只看到了技术的负面效应,忽视了技术对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了对技术的彻底否定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同是该学派成员的本雅明倒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结论。本雅明认为,技术进步对于文化生产来说具有极大意义,正是随着技术进步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才使文化得以在新的水平上生产和传播。但本雅明又过于乐观,忽视了技术可能给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在科技进步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科学技术对于文化生产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它的消极影响,合理慎重地利用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注释】

[1]参见魏艳芳:《辩护中的批判:洛文塔尔的大众文化观及其启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列奥·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1900—1993),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上,他善于运用历史的、社会的和批判的方法来剖析传播及文学问题。洛文塔尔的主要著作有:《文学与人的形象》《欺骗的先知》《文化与社会行为》和《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

[3][美]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导言》,张萍译,《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

[4]Leo Lowenthal,Literature,popular Culture,and Society,N.J:Prentice-Hall.Inc.1961.p.55.

[5][美]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导言》,张萍译,《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

[6][美]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导言》,张萍译,《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

[7][美]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导言》,张萍译,《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

[8][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9]Theodor 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1.p.86.

[10][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49页。

[11][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页。

[12]参见赵勇著:《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13]Theodor W.Adorno,Aesthetic theory,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p.30.

[14]A.Arato&E.Gebhardt(eds),The Frankfurt School Reader,New York,1982,p.281.

[15][德]阿多尔诺著:《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3页。

[16][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17]Deborah Cook,The Culture Industry Revisited:Theodor W.Adorno on mass cultere,Md.:Rowman&Littlefiedd,1996,p.32.

[18]参见魏艳芳、姚燕:《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的多重维度》,《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1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20][美]马尔库塞等著:《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52页。

[2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2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2页。

[23]参见魏艳芳、姚燕:《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批判的多重维度》,《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6期。

[24][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25]同上,第190页。

[26]同上,第191页。

[27][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28][美]马丁·杰伊著:《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

[29]Theodor 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1,pp.87-88.

[30][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3页。

[31]Theodor 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1,p.89.

[32][德]阿多尔诺:《论艺术社会学》,转引自陆梅林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383页。

[33]参见魏艳芳、姚燕:《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的多重维度》,《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34]Herbert Marcuse,Negations:Essays in Critical Theory,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p.222.

[3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6页。

[3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6页。

[37]同上,第15页。

[3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39]同上,第55页。

[40]同上,第46页。

[41]参见郑一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94页。

[4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43]③同上,第58页。

[44]同上,第58页。

[45]同上,第54页。

[46]参见魏艳芳、姚燕:《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批判的多重维度》,《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6期。

[47][德]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48]同上,第63页。

[49][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50]同上,第196页。

[51][美]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2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