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

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发展工业旅游以来,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指导工业旅游开发与推进的主要理论。但是在工业旅游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参与旅游市场竞争来说,还是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第四节 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如下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现象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也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早在17世纪,配第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虑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收入多,而商业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的附加值高,而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后来,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机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工业旅游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体现之一。根据工业旅游的定义可知,工业旅游的开展是第二、三产业的结合,是借助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通过第三产业宣传第二产业,调整第二产业,也是工业企业经济新的增长方式,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转向综合经营。属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向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演进。这就需要对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工业,使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要利用第三产业加强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劳动力市场向第三产业移动,促使传统产业实现升级。这样才能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思想发端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获取的“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s)和交换的合理性。之后,李嘉图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发展为相对比较优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理论化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发展工业旅游以来,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指导工业旅游开发与推进的主要理论。(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厂商的资源优势与其获得的市场地位是相互对应的,良好的资源优势必然表现为良好的市场业绩,相关的市场地位也反映出相关的资源优势,因而,资源的比较优势决定厂商的生存与发展。当一个厂商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时,只要通过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管理或通过购置、模仿、替代或以重大创新的方式来压倒或超越具有资源优势的厂商,就能在市场上获得良好业绩。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性的旅游开发方式和一种以初级生产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竞争方式[3]。中国一些城市的工业旅游目前已经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仅仅依靠资源优势已经不能满足工业旅游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工业旅游行业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长远性、系统性的工业旅游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工业旅游后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两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但是在工业旅游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参与旅游市场竞争来说,还是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根据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工业旅游应当充分利用工业优势资源,以大型企业、名牌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为依托,开发工业资源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形成企业间的联动效应,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使工业旅游成为旅游精品,以提升工业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三、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的系统构筑者是迈克尔·波特。波特于1980年、1985年和1990年相继出版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和《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三部著作一脉相承,自成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界的权威论著。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立足于产业层次,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是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特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开拓、占领市场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即竞争力。波特指出,从宏观上看,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竞争条件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其中,生产要素指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投入,又可分解为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和推进要素(如人力资源、资金和知识要素等);需求状况主要关注于国内(区域内)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等;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产业的支持与帮助,使特定产业能够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通过纵向或横向整合提高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条件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方式获得;机遇指重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事件等;政府则通过制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规制市场等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发展以及要素市场的供求。上述六个因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来源、潜力和持久性。

《竞争优势》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论述了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和途径。《国家竞争优势》,利用所构建的“钻石体系”模型,探讨了国家、州(省)与其他地理区域如何取得持久竞争力的问题。波特认为,自己所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在于:后者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或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前者则突出强调了根植于商业环境的地点竞争力,认为劳工、资本和自然资源并不能决定繁荣,因为取得这些资源并非难事,竞争力来自企业以当地的资源生产出更具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高则离不开国家和区域的竞争环境。他所构筑的“钻石体系”模型,从“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战略与竞争背景”、“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四个方面探索了竞争力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政府与企业的意义。

中国工业旅游目前进入了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国家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树立了示范点做典型。但是仅仅依靠资源优势是不能满足工业旅游持续快速增长需求的,因此有必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工业旅游行业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长远性、科学性的工业旅游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工业旅游后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称为系统,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称为子系统,子系统下面还有更低一级的子系统,最低级的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同时,还特别注意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以及系统内部旅游中心城镇系统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功能系统框架中,旅游系统的构架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支持系统四部分。

系统理论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具体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一)规划要素

工业旅游景区系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景区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还要注意到景点设施和工人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规划系统

旅游系统是以旅游需求为动力的,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序、立体、网络的整体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实体系统、闭环系统、开放系统。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的状态也不同,如旅游地的季节变化和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此外,它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同时,其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否、旅游资源的丰富与否,市场的变化后,旅游者游憩体验的好坏,当地的好客度等都直接影响系统的输入,所以它是一个闭环系统。旅游系统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旅游市场或者旅游吸引物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旅游系统的变化。但是旅游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结构本身的变化,因此旅游系统又是一个开放性结构系统。

(三)规划的范围和时间

根据规划的范围和层次给定不同期限,定期对照旅游系统规划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指标,以反馈规划的实施情况。规划就是财富,丰富的实践更需要理论的升华和概括,理论的贫乏最终将导致旅游规划的失败。一种新理论的提出、检验和完善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而旅游系统规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很强的理论,目前为止对其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旅游系统规划的提出,将有助于工业旅游开发和规划,树立整体的系统发展思想、积极的动态发展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观点,因而有可能成为旅游规划的一种新途径,并为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工业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其发展方式、规划设计方案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具体的景点中进行检验,所以,建立反馈机制对于景区的良好发展和学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原理包含了生态学的思想和原则,同时重视考虑时空上的特色,这与规划是在具体区域上进行,并考虑生态平衡不谋而合,因而景观生态学可以成为工业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管理的科学基础之一。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环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是形而上学的。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而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抽象成三种基本单元斑块、廊道和基质,从而形成了景观生态学中重要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和性质上的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可以是植物群落、河流、草地、农田或居住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输电线路等;基质则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一般来说,基质的面积应超过所有其他两种类型的总和,即占总面积50%以上,同时其连通性较强。环网结构的绿化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化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市旅游的思想,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营造繁荣和有特色的城镇提供规划指导。对工业旅游景区的设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六、旅游市场理论

旅游经济运行是建立在旅游市场和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的。但由于旅游资源、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失灵等因素,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旅游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实现旅游经济运行的有效性,政府对旅游市场某些方面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且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学理论主要研究旅游市场类型、旅游消费、调查与预测、市场促销、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旅游市场具有异地性、季节性、全球性、波动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特点。

工业旅游产品只有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然而,在此蓬勃发展的工业旅游市场下,中国的工业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营销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务,不能形成良好客户关系,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中国的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市场竞争力,必须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IMC)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做好市场营销。

工业旅游产品只有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用自己的企业实力引导新的多样化的旅游动机,拓展旅游市场,挖掘更广的市场潜力,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要求企业在开发时,要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有准确的把握,而目标市场的确定及其需求特征分析以正确的旅游市场细分为前提,在选择旅游目标市场时还要以目标市场选择模型为指导。工业旅游开发的主要客源市场为文化艺术旅游市场、观光旅游市场、科学考察旅游市场、度假旅游市场等。

七、产业集群理论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并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了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并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工业和旅游业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

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促进企业增长。工业旅游正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八、简要评述

工业旅游在旅游产品开发是“形象—市场—资源”的综合开发观。上述相关理论是发展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是工业旅游开发的依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结论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以旅游业带动工业,使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旅游市场学理论主要研究旅游市场类型、旅游消费行为、营销策略、市场开发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在开发时要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有准确的把握,而目标市场的确定及其需求特征分析首先要以正确的旅游市场细分为前提,在选择旅游目标市场时还要以目标市场选择模型为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