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生产与文化商品的出现

文化生产与文化商品的出现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化生产与文化商品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很长时期内,由于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文化“生产”只是少数人的事业,近乎于生产者为生产者自己进行生产,民歌民谣就是典型。

一、文化生产与文化商品的出现

在中国古代的很长时期内,由于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文化“生产”只是少数人的事业,近乎于生产者为生产者自己进行生产,民歌民谣就是典型。除此之外,上层社会的贵族、士大夫和文人或出于政治的考虑,或出于自我表现、陶冶性情的需要,或为了社会交际,从事创作高雅文艺,他们基本上没有经济意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他们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如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和艺术等。那些专门为了满足社会特定文化需要而从事文化生产的人,构成了独立的文化主体。由于它的生成,包括文学艺术等在内的文化生产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为文化生产现代化历史进程创造了条件。

1.文化产品生产社会化

以纸和印刷术为代表的文化生产工艺、工具和手段的改进及广泛应用,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文化生产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并使文化产品走出为少数人消费而生产的历史局限,使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的交换、流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为现实,并最终为文化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和文化产品生产的社会化创造了条件,从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2.文化产品的买卖

商品经济出现以后,民俗文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始被当作商品交换,广义的文化市场就出现了。据《京师寺记》记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为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公开向前来围观者索取施舍,“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结果第一天就“俄而得百万钱”。这比17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出现的艺术收费展览,整整早了1300年。唐代安史之乱后,艺人在民间的卖艺活动将文艺引向了商业化,它成为以劳务形态存在的文艺消费品了[1]。北宋时期出现在城市里的文化娱乐场所——瓦市,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出现的商业性的文化服务点,由书会先生等瓦市艺人、场地经营者联合向市民提供文化消费服务。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市场最早、最典型的形态[2]。清代郑板桥则公开悬挂笔榜,以卖画为生,更体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

此外,书籍买卖也出现较早。西汉末年已有书肆出现,扬雄《法言·吾子篇》记载自己“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太学近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贸易集市——槐市。《三辅黄图》载:“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予买卖,雍容揖让,或议论槐下。”东汉时民间教育已较普及,洛阳还出现了专业书肆。《后汉书·王充传》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唐代以前,书肆经营书籍买卖。雕版印刷兴起以后,许多书坊都建立手工作坊,从事雕版、校对、印刷、装订等工艺,自雕自印自销,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联合体。

3.中国古代艺术市场、艺术经营人才的出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艺术经营人才也出现得比较早。唐初由于宫廷遣使购画,培养了一批精明活跃的名画商;宋代有了专做某一画家作品的书画经销商;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了发达的书画市场,并且开拓了中国艺术品国际市场。在我国古代艺术市场上还出现了专门促成艺术交易、评价艺术品市场价格的一种特殊的商人,西周时称为“质人”,西汉称作“驵侩”,唐朝以后叫“牙人”,近代还出现了买办、掮客、华经理等不同称谓。他们实际上就是我国较早的文化经纪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