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AlCl3与氨水不能反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七、合作探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一、教学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际交往不仅普遍,而且日益显得重要,这些都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未来人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形势呼唤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实施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何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实录(片段)

课题:铝的氢氧化物。

探究点:Al(OH)3的两性。

切入口:Al(OH)3的制取。

小组实验: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稀盐酸、氨水、NaOH(aq)、AlCl3(aq)。

实验序号:1.AlCl3(aq)中滴加氨水;  2.AlCl3(aq)中滴加NaOH(aq);3.NaAlO2(aq)中滴加AlCl3;4.NaAlO2(aq)中滴HCl(aq);5.NaAlO2(aq)中通CO2;6.NaOH(aq)中滴AlCl3(aq)。全班共分八个小组,每小组六人,每人单独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经过紧张操作,都完成了实验1。

老师:请第二组同学派代表描述实验1现象,并得出结论。

学生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AlCl3与氨水不能反应。

老师:其他各组发表看法。

众学生:我们都观察到白色胶状沉淀,AlCl3与氨水能反应。

老师:第二组同学你们加了多少氨水?

学生甲:加了3~4滴。

老师:原因应该是氨水加得太少,多加一些就可观察到沉淀。

[学生甲继续往试管中滴加氨水,果然观察到沉淀,脸上露出笑容。……在实验2中大家都观察到AlCl3(aq)中加过量的NaOH(aq)原先生成的沉淀消失了。]

老师:同学们如何使沉淀重新出现?

学生乙:加AlCl3(aq)。

学生丙:加盐酸。

老师:下面1、3、5、7组继续滴加AlCl3(aq),2、4、6、8组继续滴加盐酸。

(同学们又重新看到了白色胶状沉淀,兴高采烈,课堂气氛活跃。……实验结束。)

师生:(小结) img94

三、问题与分析

1.要重视思维的发散与收敛,不能一讲自主,就漫无目的,满堂“放羊”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应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自觉意识上,倘若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的课堂只会是一盘散沙,对学生无疑是“放羊”,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在于学生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需要。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言,“化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都说明了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组织教学。

2.谈合作,不要只重形式,新瓶装旧酒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许多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变了味的讨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进行合作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形式主义。有时一人不能解决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而有时很简单的事,也来个讨论,就大可不必了。学习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制定目标、确定重点、选择方法、评价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如仍由老师“独断专行”,那么“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3.正确处理生成性知识,不能摆样子

我们看到有一些课,老师布置一点所谓的探究的问题,只不过是点缀一下,摆摆样子,最终还是老师宣布正确答案,草草收场。探究不要刻意追求,设置的问题不应由教师提出,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思维方法问题。

不去抓学生思维的过程,却追求结果,学生白白失掉了探究的时机,这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思维的过程述说出来?他们在述说的过程中,可以整理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收益肯定是不小的。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老师为什么非要包办代替,而不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呢?

本节课有两个典型的生成性知识(1)AlCl3(aq)中加3~4滴氨水未观察到沉淀;(2)AlCl3(aq)中加过量的NaOH(aq)沉淀消失,如何使沉淀重新出现,学生回答加AlCl3(aq)或盐酸。老师应抓住这难得的自然资源进行探讨。第一个问题可从氨水是否变质,未观察到沉淀是否就表示不反应,生成Al(OH)3的量比较少的时候能否沉淀等方面展开。第二个问题则可从“为什么会想到加AlCl3(aq)或盐酸,加进去的AlCl3(aq)或盐酸是跟过量的NaOH(aq)反应吗?”等思维角度深入。

4.探究点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每一册教材36课时并有大量分组实验,课时相当紧。如果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教学任务肯定完成不了。其实有的知识点根本不适合探究教学,所以一堂课只能围绕一个或两个探究点展开探究教学。设立探究点时,应着重考虑该知识点的重要性、思维要求以及相关实验的可行性。

5.基本内容的落实

探究的同时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必要的练习来掌握。每一课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侧重。如本节课中涉及的有关反应方程式一定要通过书写才能掌握。

四、思考与策略

我们可采取何种策略,使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出别样的光彩?

(一)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如前所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为基础的,是以学生懂得怎样学习为前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才会有求知与创新的激情和内动力。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师备课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要求要有利于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因为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学习方法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乐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学生养成了自觉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学的方法,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有基础。

(二)创设民主环境,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保障

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政治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尽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感到亲近;尽可能把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产生共振共鸣。绝不可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一锅煮”,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所以,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有保障。

(三)不断发现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动力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与思维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所以,我们要在课前依据教材和所了解的学情预设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问题,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对发现的新问题,恰当地追问,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这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