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环境氛围会直接影响师生的发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创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学校内涵的发展,与学生的进步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学校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师发现自身的价值,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

以人为本 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张洪鑫

崇明县培林学校始建于1998年,是一所以招收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的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多年来,我们全体培林人同心同德、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对弱智学生的缺陷矫治、教育教学、教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多年来的改革和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师生发展了才会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教师、关注学生,让教师与学生在这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构建人本文化的师生互动共生的精神家园。

一、关注环境——让师生感受到尊重和期待

学校的环境氛围会直接影响师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建立人本文化的环境氛围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精神愉悦,快乐地工作、学习。我们动足脑筋,努力营造人本文化的成长氛围,让师生感受到尊重和期待是我校成长发展的生命线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学校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学校文化的载体。2012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港西镇,学校明确思路、统筹规划、有效实施学校环境建设。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安全稳定”、“健康环保”、“高尚文明”、“富有朝气”、“引领幸福”的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学校绿化校园,修建花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教室布置,规范班级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书画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配备特殊学校专用教室,做到处室健全、管理规划,提供育人保障。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我校的教育资源,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

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的创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因此,学校拓展学生主体性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动态的文化活动。举办十周年校庆,提炼学校精神、凝聚引领师生,扩大学校影响、提升学校形象;学校经常性地运用校内外、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搞活校园的动态文化,如劳技大比拼活动的开展、溜溜球比赛,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也让学生有了运用的机会和兴趣;利用烹饪课,组织学生学习买菜、做菜技能,让学生能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少先队大队部每大周组织学生观看教育类影视片,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认知,从感性上认识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学校每逢节日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节日活动,包馄饨、做元宵、品月饼、唱国歌比赛等,让学生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组织文明宿舍,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每周组织国旗下讲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3.建设和谐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人文环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以特色活校,用质量立校”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根据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结合自身实际及教育发展现状,认真总结归纳提炼我校的统领文化内涵。我校把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做成文字、牌匾放置于学校醒目位置,使全体师生耳详目熟,用它来指导、鞭策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关注教师——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学校内涵的发展,与学生的进步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教师进步成长了,才能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成长,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学校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师发现自身的价值,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1.骨干教师引领,提升教师教育理念

骨干教师引领是教师教育理念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我们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骨干教师引领为抓手,以校本研训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本研修。学校组织县、校级骨干教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辅读学校数学、语文、生活、感知运动训练四门课程纲要的解读和课堂实证的讲座。骨干教师在讲座和课堂中全面地展现了辅读学校各门课程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建议等,教师们在把握课程总纲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智障教育的前沿信息,可谓获益良多,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

2.结对联动,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结对联动”是教师培养的有效方法,因为通过“拜师学艺”能迅速促进新教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此,学校积极为他们创设“结对联动”的机会。与校骨干教师结队,新教师拜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师,举行结对仪式,落实带帮措施。通过结对活动,他们在拜师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其专业成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必需的优质师资。

3.岗位培训,培育教师专业技能

随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校联系医院的专家医生或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业教师,邀请他们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现场解决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根据平日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自学与集体学习、培养与提高相结合、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等培训模式、通过校培、县培、市培多渠道专业培训,在短时间内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们的医教结合理论水平,形成了一支由言语康复师、肢体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感知运动训练师组成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4.平台搭建,增强教师成长动力

学校从不同层面搭建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磨炼成才。组织参加县中青年教学评优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的一人一课展示;校级科研文章评比等,让每个老师都拥有展示亮相的机会,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关注课堂——追求师生之间的相融共济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将工作看成是快乐的,才会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到个体满足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努力实践以达到课堂上师生之间那种共同参与学习、共同追求进步和成长的相融共济的境界。

1.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

每个智障学生所具备的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个体之间在智能发展上也是不同的,所以同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一定都适合所有的智障学生,为了能真正帮助智障学生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分为两种模式:先集体训练后个别辅导和先个别辅导后集体训练。由于时间、人力和其他因素的局限,通常以集体训练为主,个别辅导作为补充。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位智障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智障学生,教师应配合智障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让智障学生有自由地发展空间,在一堂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分配好集中与分散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是辅读学校的一个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针对某一项教学内容,进行课内指导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生能够回归社会主流,独立生活。既然这样,生活中的常见场所如:家庭、银行、超市、公园、菜场等便成了学生很好的学习第二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时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各项潜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情境教学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地运用。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气氛,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和契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下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智障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差,情景教学法更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面对智障儿童,老师借助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或直接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演和生动活泼的场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能挖掘出学生各项潜在的智能。

4.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智障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长等心理倾向,以及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要求、教学对象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和分类指导,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相互协调,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旨在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可控性、可操作性、反馈性、高效性等特点,能够照顾到学生智力和感情上的个别差异,使因人施教真正地落到实处。针对其不足,为提高目标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特殊教育中,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营造能力发展的氛围,使各类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注重生活实践活动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智障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所谓生活实践活动,是指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渗透在实践活动中,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学活动对施教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和活动设计能力,使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有血有肉,学生不至于像一盘散沙。实践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地进行,而不要为活动而活动。它的成功在于这种教学形式适合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他们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能发挥教育氛围、组织形式、教育资源利用、教师主导作用等全面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能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和本领,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生活的体验者,学习兴致很高,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势必获得比课堂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填鸭式的效果是无法跟这种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活学活用的效果相媲美的。尤其是对智障学生的教育与训练,尤为适用。

6.重视多学科的整合

所谓学科整合,就是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在一起,并不等于简单的学科加法。而是指在保持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灵活、有效的糅合,形成合力。整合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目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寻找恰当的契机、突破点,有效地整合相关学科教材。教师要把握好整合点,通过多学科、多途径的教学活动,达到加倍的效果。

整合的过程是为了利用其它学科的优势为某学科教学服务,增加其教学的魅力,把相关学科的某些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学习训练,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使该学科在保存它特有个性的前提下,吸收多学科的营养。

四、关注评价——关爱每个师生的成长

对师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们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通过评价来关爱教师和学生的成长,相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激发他们努力获取新的成功。

1.关注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每个学生成长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智障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特殊学生同样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心灵,也面对着诸多的困惑和诱惑。我们的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忧伤,打造健康明朗的心灵,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人!我校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情绪等表现,采用“学生档案袋”考核的方式,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合理的评价机制下,学校运动队学生参加市特奥运动会地滚球项目,荣获个人金牌3块、银牌5块、铜牌2块、团体金牌,参加市特奥阳光韵律操比赛,两次获第一名,学生们在赛场上奋斗拼搏,充分展现自信。学校文娱队的文艺表演,在学校重大活动时展现了风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组建了一支鼓号队,学生协同动作、相互配合,体现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守纪律的品质。十字绣和书法作品卓有成效,学生的作品精致、漂亮,收藏于学校作品陈列室。通过一对一的感统训练、生活自理和行为矫治训练,稳定了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行为,提高了中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

2.关注对教师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的评价,不仅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课外活动、康复训练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实际效果,而且对师生关系、家长工作、教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重视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及时调整、改进教育行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建立全体教师参与的、互动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成为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手段,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县“金爱心教师”、“师德标兵”、“十大青年才俊”的评选,让教师充分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感受到成功,并以此督促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激励更多的教师朝这个目标努力。

多年来,学校始终关注教师成长,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会生活、乐于合作、融入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构建平安校园、育人乐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办学成绩。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崇明县教科研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县级课题《农村智障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获崇明县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学校田径队获澳门田径国际邀请赛金奖、学校韵律操队获上海市特奥韵律操一等奖。

(作者系崇明县培林学校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