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人交往要遵循一些准则,其中之一就是“求同存异”。人与人的不同,造就了“求同存异”的心态。“和而不同”,源于儒家思想。“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而不固执,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小人则结党营私,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同流合污。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止、规劝,这才是对他人真心诚意的表现。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光芒。

人与人交往要遵循一些准则,其中之一就是“求同存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特殊的遗传基因的组合,决定了各自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条件;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等等,决定了各自有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人与人的不同,造就了“求同存异”的心态。我们可以不欣赏、不喜欢某个人,但是我们不能轻视他人,不尊重他人,因为他人只是和我们“不同”而已,我们要尊重这种“不同”。当然,我们还要以“求同存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不要指望自己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也不要期望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朋友,更不要因为一味地迁就别人而丢掉自己的个性。中国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但也要尊重差异的存在,而且不随便附和他人。

“和而不同”,源于儒家思想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以自己的正确意见去纠正他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恰到好处;小人则一味附和、讨好他人,不肯提出不同意见。君子庄重而不固执,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小人则结党营私,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同流合污。

孔子本人是一位有着“和而不同”思想的人,他既很讲原则、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又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督责、相互启发,倘若向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帮助对方的一种方式。他公开主张,学生可以“仁不让于师”;认为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强交,不苟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同时应“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不为讨他人的喜欢而欺蔽他人,而以诚实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在唐史里,鼎鼎大名的尉迟恭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闲来无事,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却使出浑身解数,把唐太宗打了个落花流水。

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唐俭平时的种种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怒意,当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又找了尉迟恭来,对他说:“唐俭对我这样不敬,我要借他以诫百官。不过现在尚无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太过分,所以并没听从太宗之言。当第二天唐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陛下,请您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

唐太宗气极了,把手中的玉笏狠狠地往地上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冷静下来后,自觉无理,后来借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唐太宗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提高了我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他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尉迟恭“和而不流”、敢于提出自己正确意见的可贵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相处也应如此,首先真心待人,在非原则问题上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和而同流”,得过且过。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止、规劝,这才是对他人真心诚意的表现。如果明明知道对方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默而容之,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原则的行为。有时候,“立定了脚跟做人”,的确会受到非议和误解,也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指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让他人明白你的“真心”,从而赢得他人的敬佩。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各代圣贤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作为社会的道德规范警示人们,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何待人处事,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仍然发人深省,给予人们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