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创新能力的空前释放使当代汉语词语模大量生成

语言创新能力的空前释放使当代汉语词语模大量生成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语言创新能力?赵俐对语言创新及语言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语言创新的内涵,即在语言交际中,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谋篇布局或说法等方面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承载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色彩而使交际进一步到位。语言创造能力,是指发现和创造新概念和新的语言现象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创造性语言活动所必需的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制约着人们语言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二、语言创新能力的空前释放使当代汉语词语模大量生成、广泛传播

(一)关于语言创新能力

什么是语言创新能力?乔姆斯基发展了索绪尔关于区分“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的理论,提出要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或称语言知识)”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或称语言操作、语言运用)”。所谓语言能力,是指人们具有能够理解、说出从未听过或说过的话语,能够辨析同义、歧义等的语言机制,也就是人们关于自己语言的潜在的知识;所谓语言行为,是指人们对语言能力的具体运用。关于语言能力,一些学者做了进一步分析,刘大为、巢宗祺(1995)提出“语言研究能力”,(25)徐杰(1999)提出要区分“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能力”,(26)于根元(2000)提出“语言创新能力”:“语言能力,除了上面所说的语言知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研究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发挥语言能力的能力,或者说语言创新能力”。(27)

于根元、赵俐等多次就语言创新能力以及语言创新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语言创新能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后天的任务就是唤醒这种能力,要重视唤醒的方式、层级和时机等;(2)语言创新能力受外部要素(社会和时代)与内部要素(语言观和语言能力)的制约;(3)语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来自个人对自己知识结构持续的调整和整合;(4)语言创新就是在深入语言生活的实际中,在实践中不断寻求语言的规律;(5)语言创新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6)语言创新表现为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方面的创新;(7)语言创新要考虑陌生化程度、生动性、准确度以及品位问题。(28)赵俐对语言创新及语言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语言创新的内涵,即在语言交际中,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谋篇布局或说法等方面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承载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色彩而使交际进一步到位。她还分析了语言创新现象出现的内因和外因,概括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种创新途径,认为语言创新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与其他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但天生的能力要在后天适当的环境中以适当的方法分批分层次被唤醒而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挥。(29)

我们认同“语言创新能力”一说,认为语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人类主体意识的组成部分。人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就是作为认识世界以及进行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即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观念表现。创新意识指的是因社会和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创新意向和愿望。语言创新意识指的是唤醒、激励和发挥语用主体所蕴涵的潜在的语言能力的精神力量,是语用主体进行语言创造活动的前提、出发点以及内在动力,它受社会历史条件和语言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创造能力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创造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是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创新之“新”,既可以是前所未有、革旧布新之“新”,也可以是发展改进、推陈出新之“新”,换言之,创新含有创造、改造、重组等意思。因此,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重新改造或组合开发新的东西的能力,即人们在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语言创造能力,是指发现和创造新概念和新的语言现象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创造性语言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创新能力由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一定的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加工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要素构成。

语言创新能力是思维活跃的结果,也是人类创造力、智慧力的表现形式之一。高层次的语言创新不仅表现为生动鲜活、新人耳目,而且体现出准确到位、品位高雅的特点。创新的沟通内容以及创新的表达形式就好比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能够收到使表达更新颖、沟通更顺畅、交际更到位的多重效果。

(二)当代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激活、释放语言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

创新产生于人类的沟通交际活动,从本质上看,创新是社会需求的产物,社会需求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创新能力。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人人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够被激活、被很好地释放,其外部制约因素是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因素。其中,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历代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行为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审美观念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它影响审美的内容、态度、感受、趣味、方式、能力和结果。

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制约着人们语言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言语环境极为严厉苛刻,社会语言生活极其贫乏单调,人们的语言创新能力便处于被严重遏制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物质文化环境层面,我国经济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制度文化层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精神文化层面,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语言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就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而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就必须由语言架起沟通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的桥梁。因此,从语言方面来看,语言政策的开放、语言观念的变革、网络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的需求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语用主体逐渐具备了抛弃成见、突破禁锢的勇气和海纳百川、包孕宽容的胸怀,激发了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创造新词语的热情,语用主体的语言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激活和释放,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现的新词新语就是强有力的佐证。正如张小平(2008)所分析的那样,“如果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不仅有官方造词、学者造词,而且还有民间造词;造词规模大、变化快、质量高,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官方创造的新词语主要是政治性词语,大多数涉及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的重大内容,呈现出比较严肃的书面化特点,这些词语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很容易被接受和流传;学者创造的新词语一部分与科技或某一专门领域有关,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民间创造的新词语内容广泛,有关衣食住行和各种称谓几乎无所不包,呈现出平和、随意,形象色彩较丰富,感情色彩较鲜明等特点。(30)

(三)当代汉语词语模充分体现出语用主体的语言创新能力

人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内在的生成语言的能力之一,但是必须在适当的时期跟实际言语相接触,这样才能激发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语言能力是需要被激活、被开发的。赵俐(2003)指出,“语言创新是在交际中既趋同又趋异的过程中实现的,语言表达要考虑交际的对方,要把握陌生化的程度,领前半步最好。语言创新能力是本能,但后天又需要唤醒,还要充而用之”(31),当代汉语词语模在创造新词语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便是语用主体语言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

第一,从词语模的运作方式来看,当代汉语词语模运作的最大特色就是:语用主体可以根据交际的需要,运用类推机制,灵活自如地创造新词语。在创造新词语的过程中,一方面,语用主体要以词语模的框架结构为基础,以模标元素为标志;另一方面,语用主体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联想和想象,大胆置换模槽元素,追求“旧瓶装新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语言创新能力对语用主体提出的要求是:(1)在语用主体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语用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同中见异,推陈出新。例如“御宅族”源自日语“おたく”,一般指对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具有出众的鉴赏、游玩能力的特殊群体,(32)现也泛指痴迷于某种事物,足不出户,依赖电脑与网络的社会群体或个人。本世纪初进入台湾和大陆后由“御宅族”衍生出不少新词语,如“宅男、宅女、宅人、宅族、宅男女、宅文化、宅一族、宅宅族”等。

第二,从词语模的来源来看,当代汉语词语模广泛吸收了来自各方面的模标,体现了语用主体兼容并蓄的语言态度。语用主体既能焕发“老×”、“×性”一类旧有词语模的青春,又能创造“×城”、“×泡沫”一类新型词语模;既能选用“网络×”、“隐性×”一类普通话词语模,也能接受“×爷”、“×档”一类方言词语模;既能引进“×吧”、“×门”一类外来词语模,也能借用“×屋”、“×物语”一类来自日语的汉字形式的词语模,还能接受“E×”、“IT×”一类来自英语的字母形式的词语模。

第三,从词语模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代汉语词语模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这体现了语用主体不断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如:(1)近义模,指模标在语义上相近但关系交叉错综的现象,如“×人、×民、×族、×客”等在语义上呈交错状态;(2)对应模,指不同模标在语义上具有相反或相对应关系的现象,如“高端”、“低端”、“中端”对应成组;(3)易位模,指同一个模标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词语模的现象,如“吧×”与“×吧”模标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词语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