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广普通话价值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广普通话价值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广普通话。16年的测试实践充分证明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举措是成功的,所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测试范围内容,以及测试实施办法是可行的。另外,是否有利于推广普通话当然是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唯一尺度,这是由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是不容置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以来,依法施测,测试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广普通话价值

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广普通话。这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超考试效度,也是这项测试区别于其他测试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应当把是否有利于推广普通话作为评价、衡量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测试工作的重要标准。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有利于推广普通话

1994年以来,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发展很快。16年的测试实践充分证明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举措是成功的,所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测试范围内容,以及测试实施办法是可行的。对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国家语委原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1年初曾加以充分肯定。他说:“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测试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并且已经初具规模,测试质量得到保证,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测试员队伍,初步形成了培训测试的机构网络,在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个系统工程,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完全进入成熟时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1994年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经过几年的实践,已进行了一次修订。为了保持前后衔接,稳步过渡,2003年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没有对94版《大纲》进行大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测试内容、评分办法等方面,都有利于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有利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健康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还需要作新的修订。

评价衡量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否科学、是否成功,最根本的一条标准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离开我国的国情,离开我国推广普通话的实际情况侈谈科学,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结果也达不到科学的境界,更谈不上成功。另外,是否有利于推广普通话当然是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唯一尺度,这是由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是不容置疑的。今后在修订《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时依旧需要贯彻这条原则。

一个语言测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用多少数据去说明什么,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带来好的快乐的结果,有助于使人变得更完美(李筱菊,1997)。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同于一般语言测试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测试制度”。仲哲明先生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三个目的或功能: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所达到的等级;通过测试,更好地贯彻新时期推普工作方针,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程度;促进推普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我国推广普通话的三项基本措施之一(另两项为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普及共同语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讨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问题,不能简单套用心理计量结构主义测试的观念,去分析所测试的语言行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以测试第一语言的语音为主的“规模宏大的主观性测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考试”所具有的超考试效度,是否实现了一个超出考试之外的目的,从而推断其是否成立、是否有效。

普通话水平测试应提供哪些信息呢?从测试实践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语言能力的等级信息。这是一种直接测试结果,是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测试评分细则为依据所确定的应试人普通话等级。(2)群体语言能力的适应信息。即通过测试能否反映某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整体水平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普通话在具体工作中是否被最大限度地使用。(3)整体推动价值。即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种语文建设(语言规划)的推动机制所推广的语言价值信息(肖劲松、彭红卫,2007)。

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以来,依法施测,测试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日益增强。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由教育系统、新闻媒体向党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拓展,其三级六等的标准体系为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提供一种衡量受聘者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依据。迄今为止,全国接受测试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次。随着国家一类、二类、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相继开展,公务员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已全面铺开。各地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将测试范围拓展到银行、商贸、旅游、交通、通信等一些社会服务行业。目前,普通话达标成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公务员录用、导游资格认定的一项必备条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成为衡量一个人普通话水平的法律文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其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20世纪末进行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我国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已经提高到了53.06%,到2010年,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将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的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说明普通话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一种语言测试的形式推广了一种语言价值: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和运用普通话能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竞争力,进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效益。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兼顾了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

任何测试(考试)都是针对某一部分社会群体设立的。可以断言,没有一种测试(考试)可以适用任何社会成员。尽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确是社会各类测试(考试)中涉及面广、规模宏大的测试,但也不例外。94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总论”明确指出:“掌握和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因此,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持等级证书上岗制度。”

目前,主要应试人员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语言有示范作用的人员;另一类是公务人员;还有一类是公共服务行业窗口服务从业人员。从等级要求上看,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求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即92分以上),意味着这些人员的工作语言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教师要求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即80分以上),意味着这些人员的工作语言应该是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国家公务员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即70分以上),意味着这些人员的工作语言应该是流畅通达的普通话;公共服务行业窗口服务从业人员由于面向大众,其主要服务工作用语应当是普通话,只是等级要求只要求达到三级乙等以上(即60分以上)。总之,目前对测试对象的要求,都是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要求,符合“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这个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口就及格”的“大力提倡”的原有的思维模式上,同时也不能超越我国社会语言状况,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我们在测试设计和测试实施上要有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比较客观地重新审视测试大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测试内容有文字凭借和无文字凭借的比例调整要慎重

无文字凭借的部分(即说话项)的比例现阶段控制在40%以内为宜。现行大纲规定的有文字凭借和无文字凭借内容比例是7∶3,也可以去掉原设计的“选择判断”项后,调整为6∶4。我国提出的语言文字工作战略目标之一是,到本世纪中叶,全国普及普通话。在这之前,普通话水平测试还是需要维持这种比例。这是因为,这种有文字凭借部分维持60%或70%的情况,可以促进应试者打好普通话的基础,使其凭借有文字依托的部分为过渡,达到提高普通话口语水平的目的,这有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提高。

2.朗读项需要确定数量适宜的固定篇目

实践证明,设立朗读项是必要的,朗读项确定固定篇目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选定的一定数量的书面朗读篇目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应试者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我们要保障朗读训练的要求全面落实,同时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对口语的“牵引”作用。

朗读篇目选定数量要适宜。篇目不宜过少,10篇20篇是不够的。篇目也不宜过多,超过100篇,应试者实际没有时间全部认真准备,形同虚设。原大纲选定50篇朗读作品,有多种考虑,其中也考虑到50篇作品所包含的句子数量对应试者口语训练是否够用。新大纲颁布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将朗读篇目调整为60篇,包括900多个句子,比较符合口语训练的要求。

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逐步设立一定数量活动篇目(10-20篇),每年都应有一定的篇目更新,特别是对一级普通话的测试,应适当在活动篇目中选择朗读作品进行测试。

3.保留单音节字词和多音节词语两项测试

1994年测试大纲,设定单音节字词和双音节词语两项很有必要。这不仅考查声韵调语音系统,而且从试卷构成上按比例选择常用和次常用词语,对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应试者都有意义,特别对要求达到一级水平的应试者的测试尤为重要。一级水平“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偶然有字音、字调的失误”,其中常用和次常用字词的训练和考查是很关键的。没有相当数量字词的要求,对二级甲等以上的级别难以区分,原试卷设计为100个单音节字词、50个双音节词语具有较高的信度。

2004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将测试的词条作了较大调整,并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表达更加合理,测试内容也更加科学。

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普通话水平测试仍应保留这两个测试项。

4.对轻声、儿化、语调要提出全面的要求

对于“开口就及格”的要求来说,相应轻声、儿化的要求就只强调“必需的”“最低数量的”,这在“大力提倡”的时期,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继续这样要求,就难以适应对二级甲等以上人员的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水平表现为自然流畅,语感很好,其中轻声、儿化、轻重音起了重要的作用,仅仅掌握“必需的”“最低数量的”是很不够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的“可轻可不轻”“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这部分词语,相当一批词语读作轻声、儿化表现为自然流畅、语感好,而不读轻声、儿化表现为生硬、语感差。我们有必要从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角度重新审视轻声、儿化、语调教学和测试的要求,04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但探索还需要深入。

5.普通话语音评定中设立“缺陷”评定是完全必要的

毋庸讳言,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评定占有重要地位,这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和目的有直接关系。现阶段参加测试的人员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教师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对他们的要求都在二级乙等以上,即普通话口语达到标准和比较标准的水平。二级乙等以上的语音面貌存在的语音失误更多表现为语音缺陷。语音评定在“正确”与“错误”之间设立“缺陷”,测试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一级乙等与一级甲等之间的等级评定,如果没有语音缺陷的评分,操作就会遇到困难,进而影响测试可信度。这两个等级之间的区分,不在语法词汇上,虽在朗读、说话方面有所反映,但常常表现在语音缺陷的程度上。一级甲等在语音上表现为极少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语音缺陷和偶然的字音错误,而一级乙等则有稍稍多一些的语音缺陷,甚至某个语音缺陷可能较为集中地出现,虽也会出现个别字音错误,但总的错误率不应超过10%(第一、二项测试结果)。语音缺陷的评分对区分一级乙等与二级甲等、二级甲等与二级乙等也同样有意义。

有人对语音分析这样细微表示担心,担心这样是否对水平差的应试人太严格了。这实际是混淆了“等级标准”和“等级要求”两个不同的方面。我们可以对无须要求普通话特别标准的人员降低等级要求。我们在测试实践中发现,三级水平的语音面貌语音错误表现得更加突出,二级乙等以上特别是二级甲等以上更多表现为语音缺陷。

6.应试者需要进行认真准备

有测试(考试)就必然出现应试准备,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我们鼓励甚至应该明确要求应试人测前要认真准备,准备得越充分越好,不鼓励不提倡应试人未经准备仓促参测。词条通读过,重点词条训练过,60篇作品反复朗读过,30则话题训练过,普通话水平自然就会有提高,普通话的意识自然就会增强。通过认真准备的过程提高应试人自身的普通话水平,这才是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用意。测试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更看重应试人在准备过程中和培训过程中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为应试人通过认真准备和接受培训的过程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高兴。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的担心,应试人测前这样认真准备反复训练能否测试出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水平,这的确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有关测试效度问题。但是我们解决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问题,并不能以削弱应试人测前准备和测前培训作为代价。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产生了重大效益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益,大多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往往从单位时间内测试应试者的数量和应试人的测试成绩方面来统计分析,以此说明国家语言政策的落实情况。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效益不仅要关注其社会效益,还应关注其经济效益和学术效益。

1.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一般指项目实施后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的实现程度上。

从其直接目的的实现情况来看,通过测试,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了,语言能力提升了,从而带动了全社会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强化了民族语言的主体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测试的最终目的方面来看,通过培训和测试,人们对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认识明显提高,使用普通话意识得到相应提升,使用普通话的习惯逐步养成,普通话开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交际和生活语言。普通话水平测试还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测试员队伍,这支测试员队伍热心普通话推广工作,懂政策,又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很快成为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在全国各地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从本体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这些朗读材料经过学术委员会的精心筛选,绝大部分属于中华经典诗文。通过这些朗读材料的训练,事实上对应试人起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效果,客观上在全社会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2.经济效益

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推广普通话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国家规定的某些行业工作者必须达到规定的普通话水平,而且普通话也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改善企业形象的重要元素,成为发展旅游文化、城市吸纳人才、青年择偶的重要元素。这说明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从政府操作转变为社会上许多群体的自觉需要。这种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说明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具备了商业化运作的基本条件。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政府行为,不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为目的。但因为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而带动的普通话学习与培训等的相关产业却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普通话专业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普通话学习软件开始进入市场,普通话学习网站也逐步建立起来,普通话教材、测试辅导用书纷纷上市,普通话学习市场的经济效益已初露端倪。

3.学术效益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门新设立的考试,也是一门新的学问。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发展,“普通话”作为一门课程在许多学校开设起来,广受欢迎,普通话本体研究进一步深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测试理论逐步形成,催生了语言学中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普通话测试学。

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有许多学术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实施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测试实施10多年来,语言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增加了,如必读轻声词、儿化词的规范,词语的轻重格式问题,语言知识也得到了普及。一些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如测试理论研究、“语调”研究,方言词汇语法研究,测试心理研究、计算机辅助测试研究等。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吸引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也带动了一批新生的研究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