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的文字作品转化成口头的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在此,我们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因素,谈谈朗读的基本要求,帮助应试者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把握朗读的难点,减少应试过程中的失误,以便更好地发挥水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时要求应试者使用普通话语言,每个字都要求按规范、标准的语音来念。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的文字作品转化成口头的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朗读不同于朗诵,不需要声音之外的手势、延伸、姿势等动作配合。朗读不必过分夸张,不必要求什么优美的音色,只要求把书面文字转化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因此,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在此,我们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因素,谈谈朗读的基本要求,帮助应试者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把握朗读的难点,减少应试过程中的失误,以便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符合普通话语音规范

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时要求应试者使用普通话语言,每个字都要求按规范、标准的语音来念。即除了要求朗读时忠于作品的语言,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了解普通话和所在方言区在语音上的差异,掌握其中的规律,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语音难点、重点,反复练习。熟悉并理解作品内容,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了解多音字的字义,了解普通话的读音习惯,勤查字典,避免误读。利用形声字偏旁类推或普通话声韵的配合规律等辨别记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熟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内容,掌握异读词的规范读音。

(二)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首先要理解作品,包括理解作品的体裁、内容、主题、结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解析,对作品形成强烈的、完整的认同感,把作品的思想化为朗读者的思想,把作品的情感化为朗读者自己的情感,把作品的书面无声语言化为朗读者的口头有声语言。在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解析之后,还需要反复练习。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熟悉并理解作品,才能使朗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再创造活动。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停顿不单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句子较短,只要按书面标点符号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内部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可以作句中的短暂停顿。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造成停连不当,割裂语意,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所以说,停顿的运用,从形式上看是一个语音手段的运用问题,其实是朗读者对作品内容及其语言理解的直接反映。在朗读测试过程中,应试者要力求避免这种现象,做到通顺流畅,一气呵成。

2.重音

重音就是强调突出句子中某些词语读音的现象。也是朗读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地运用重音,能突出语句的重点和作品的主题,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重音的落点和表现,对表达语句的意义和思想感情至关重要。重音也正如停顿那样,看似纯属语言技巧,实则反映了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朗读者切不可流于形式,而要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精心安排。

3.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语句时声音的高低曲直变化。语调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语气。语调是情感的产物,情感丰富多彩,语调也无固定格式,要以适合全句思想表达为准绳。应试人员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高低曲直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平直调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常用在陈述、说明的句子中,表示庄重、悲痛、冷淡等感情;高升调先低后高,语气上扬,常用在疑问句、感叹句中,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降抑调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读得低弱而短促,常用在祈使句、感叹句中,表示坚决、肯定、赞扬、住院、感叹、恳求等感情;曲折调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有的句子表现为开头和结尾的语调比较低,中间比较高;有的句子则表现为“低、高、低、高”式的变化。曲折调一般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4.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流行进的速度。语速快慢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语速必须与语句内容相适应。一般来说,快速可以表示急迫、紧张,慢速可以表示安闲、平静。朗读的速度一般要比口语速度慢一些。应试人员在朗读时,语速快慢变化要适宜,只有处理得当,才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图景,烘托环境气氛,加强朗读的表达效果,从而感染听众。

示例:

作品5号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节选自峻青《第一场雪》

●朗读时注意语音规范

(1)翘舌音:如第一雪、村、木、枯整整、早山川、江、粉玉砌、界、柳、冬夏青、一风、的、显、响、一、咯咯吱、雪球、丰年、落、分、语、害进、生长等。

(2)后鼻音:如胶、第一雪、纷纷扬扬云密布、地面得、下落、整整放晴、太屋、一层、江山、粉玉砌、毛茸茸、冬夏常青树、蓬松松、一阵轻轻地、摇、随着、晨、阳光响声、瑞雪兆年、分、语、土供应稼、生长等。

(3)轻声:飘落下来、地面、只听、今天早、太阳出来了、柳树、人踩上去、脚底、震落下来、一部分、庄、馒等。

(4)“一”的变调:一(yí)阵儿、一(yí)会儿、一(yì)声响、下了一(yí)夜、推开门一(yí)看、一(yì)层、一(yí)道道、一(yì)尺多深、一(yì)群群、一(yí)句、一(yí)部分、一(yí)定等。

(5)ABB式形容词音变:毛茸茸(rōng)、沉甸甸(diān)。

(6)啊的音变:好大的雪啊(yā)!

(7)儿化音:一阵儿、一会儿、银条儿、雪球儿、雪末儿等。

●朗读时要准确把握作品基调,运用朗读的基本技巧

《第一场雪》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峻青1962年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作者在胶东半岛农村,看到了当地下的第一场雪,由美丽的雪景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于是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写了这篇散文。

在朗读前,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充分感受作者对这一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并在瑞雪兆丰年的科学联想之下,把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表现出来。

因此这一作品在朗读的时候要带着热爱、赞美、喜悦的基调去表现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开始叙述了这场雪下的时间和地点,朗读时语气上可以较为舒缓,语调平稳、语速适中。)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接着描述了这场雪的雪量,是一场大雪,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朗读时气息饱满,音量升高,语调微微上扬。为了突出雪之大,雪之急,“纷纷扬扬、大片大片”要作为重音朗读,并在这段话的后半段适当加快语速。)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这一段话是为下文第二天一早出现的美丽雪景作铺垫的。夜晚,虽然看不清雪景,但能听到雪的声音,“簌簌、咯吱”,既写出了雪之大,又烘托出了夜之静,朗读时作为重音来读。整句话语气放缓,语调渐平,语速适中。)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有了上文的铺垫,这一段话要表现出推门一看的愉悦、惊喜之情。朗读时“好大的雪”重读,整句话气息饱满,音量提高,语调上扬。)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大雪与自然中的各种景物融合在一起,处处美景,看都看不过来。朗读时“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停顿时间较短,表现出作者真有应接不暇的感觉。“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词语很好地表现出雪景的异常美丽及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之情,朗读时重读。整段话的朗读气息由饱满渐变为清徐,声音由高扬渐变为柔和,语速由较快渐变慢。)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雪中的自然景物写到雪中的孩子,欢快之情跃然纸上。朗读后一句时“欢乐、震落”重读,气息较为饱满,音量较高,语调微扬。)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雪景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并展望明年粮食一定会有好收成,作者内心是坚定而喜悦。朗读时声音明亮,气息坚定,“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两句在朗读时语调微扬以显出作者内心的坚定、喜悦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