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扮演的角色

人口扮演的角色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不堪负重的地球:人口扮演的角色人口增长动态和人口学的历史回顾现在,地球上已经居住有70亿人。现今世界人口已达70亿。人口激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人口爆炸来自第三世界,是即将来临的人类灾难。但在人口已经爆炸的情况下,必须发动核战争才能解决问题。人口学的研究是与计划生育工作同步发展的。②人口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
人口扮演的角色_蔚蓝色的行星

1不堪负重的地球:人口扮演的角色

(1)人口增长动态和人口学的历史回顾

现在,地球上已经居住有70亿人。如此沉重的数字引起世界上深切的关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人类面临的所谓资源、能源、环境、粮食和人口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其他四个问题都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是怎样增长起来的呢?这是一个颇为吸引人的问题。

自远古以来,人类在数百年内,人口数字一直处于低增,至1800年前后才10亿;到1930年前后达到20亿,到1960年前后又到了30亿,到1975年已是40亿了。1985年48亿;1987年突破50亿,年增率为1.7%左右,约8 000多万人。现今世界人口已达70亿。人口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史无前例的激增状态,令人吃惊。如此增长下去,650年后地球只能提供人类以立足之地。

人口激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虽然目前人类还不知道地球承载人口的确切限度,但有两点是确定无疑的:一是这个限度肯定存在,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越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值就会越小;二是人对环境进行破坏的自然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在时间因果链上又有一定的迟滞性,经常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因此,人口问题是经历了多少世纪讨论而不衰的问题。

人口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如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却是近30年来的事。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和我国先秦都出现有关人口增减与土地、财富多寡及国家盛衰等关系的论说,但缺乏系统的数量的研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开始了对人口数量的科学分析,在考察人口增殖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后,最先提出了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并断言人口增长必然超过食物供应的增长。

这一时期需要提及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一个牧师马尔萨斯(1766~1834年)。他利用当时可以得到的人口资料,于1798年发表了五六万字的《人口论》,并于1803年完成20多万字的修订稿。他以人类的两类基本要求——食物和性欲为理论前提,断言人口在无防碍时以几何级数(1、2、4、8、16……)增加,人类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1、2、3、4、5……)增加,人口过剩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大自然提供的平衡办法是两种抑制:贫困、疾病、瘟疫、饥饿和战争造成死亡率增长,属“积极型抑制”;通过流产等办法,使出生率降低,则是“预防型抑制”。按照他的观点:贫困和罪恶等社会问题是人口增加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结果;“平等的社会制度”即使最完善也会被单纯的人口原理全行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学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当代国外有代表性的人口学说主要有:

①“人口爆炸论”。其代表是美国的保罗·凡·伊尔里奇的《人口爆炸》(1970)。他认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大约900年以后地球上人口将达到6亿亿,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将挤满100人。人口爆炸来自第三世界,是即将来临的人类灾难。解决的途径是推行节制生育的“家庭计划”。但在人口已经爆炸的情况下,必须发动核战争才能解决问题。

与“人口爆炸”类似的悲观论点,是英国社会学家泰勒写的《世界末日》(1970)。书中宣称因为地球人口过剩,物资耗尽,水源污染,人类将在最近30年内毁灭。

②“适度人口论”。代表作是法国的阿·索维的《人口通论》。所谓“适度人口”,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保证其特定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经济适度人口”,即是边际生产率最高时的人口,也就是总财富增加最多的那个人口数。还有一种《实力适度人口》,即指一定疆域内能够保证最大军事实力的人口数。这就需要加强研究经济、教育、卫生、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以确定适度人口的数量和人口适度增长率,避免人口“不足”或“过剩”。

我国人口学研究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人口学的研究是与计划生育工作同步发展的。已故经济学家马寅初在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对人口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可惜在当时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得到平反,嗣后,我国人口学的研究,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我国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提出人口控制指标,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关于这一重大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将在下一章来阐述。

(2)人口增长与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

①人口急剧增长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很简单,人既然也是生物并且是地球上的生物,那就必须而且只能按着地球提供的生态条件来生活。在生物有机体的植物、动物和细菌三个大类中,人属于动物类,他不能象植物那样作为“生产者”有机体,通过光合作用用来直接生产供自己和其他生物消费的有机物质,而只能作为兼食植物和动物的消费者存在。曾经有人推算,人要增加1克体重,就要消耗10克鱼体,或100克浮游动物,或1 000克浮游植物,这就是所谓的“百分之十”链条。人类社会的存在需要同自然界维持这个“百分之十”金字塔生态链条的稳定。链条的稳定性一旦遭到破坏,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危机。

因为人口的剧增,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太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因而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就被打破,一旦被打破,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走向死寂。地球——这个被发现在茫茫宇宙中唯一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正变得越来越喜怒无常、越来越脆弱。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受到威胁。

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飓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洪灾、旱灾……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自然灾害,顾名思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千百年来,无人对此提出过异议。然而,今天的科学家却对此提出了置疑。科学家们指出,许多自然灾害不是单纯或主要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其中有人为因素。正是由于人口暴长、生态破坏,工业化使生态失衡发展,农业上毁掉森林、土地被侵蚀、野蛮的耕种方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循环,从而,比以往制造了更多的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

②人口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人口急剧增长给予生态系统极大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当前,人类在地球上能直接利用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出现了明显的短缺并发生了许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变化。凡此种种都表明:由于人口的暴长,生存环境的恶化正在超出生态系统负载能力的限度。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既然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那么资源短缺无疑将对社会产生全面的压力和危机。

关于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的问题,不少国家的科学家进行过计算。例如美国P.R.厄利希认为美国人口增长问题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为严重,虽然人口只有2亿,但由于美国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太大,每个美国人所需求的资源数量相当于一个印度人的50倍。如英国的生态学家就根据英国本土资源推算,认为应该将6500万人口数,逐步减到3000万人,即减少40%;荷兰科学家也认为,就荷兰4万平方千米的生态系统所能负担的限度,只能是500万左右的人口,而现在是1 380万,应该在今后150年内逐步降到理想人口限度。我国科学家也作过研究,1991年9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为控制人口保护生态,使人口数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保持一个正常的比例,我国的生态理想人口数应保持在7亿~10亿人,不然就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强化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

令人忧虑的是我国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减少这种反差正越来越大。近几年全国每年增加人口约2 000万,而各种资源却在逐年减少,因而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人均粮食用地,人均粮食用水严重不足。我国目前人均耕地0.08公顷,人均粮食用地为0.06公顷。世界各国的人均耕地为0.25公顷,人均粮食用地0.17公顷。中国的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用地仅等于世界平均数的1/3,而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更少,仅等于世界平均数的1/4。

这对矛盾在21世纪将更为尖锐,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将更为严重,到2030年左右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人均粮食用地将降为0.04公顷,农业用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20%左右。那么,解决矛盾,出路在哪里呢?我们将在下一节来讨论。

综观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概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一方面是要开辟更多土地,提供生活空间,而更严重的是为提供更多粮食而增加对耕地的压力。在有限土地可供开辟的情况下,化肥和农药将大量使用从而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土肥退化,最终导致粮食减产。

第二,对木材、矿物资源的压力。

第三,对能源生产的压力。

第四,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压力。其中包括用水需求、交通、住房环境、各种城市污染等。

第五,对大气层以及气候的影响。因生活、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燃烧过程的增加,使排入大气的有害或潜在有害气体持续增加,从而导致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