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第二节 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对于主体性发展的理解也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总体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问题突出了。所以,要确立我国教育的主体性发展观,须结合我国教育的历史,结合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来理解、把握。儒家的教育理论假设是人性论,以道德教育为主体。

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第二节 主体性发展与时代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对于主体性发展的理解也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更多地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关注人的奴役和解放,关注人的发展机会的获得,关注人对自然的征服、占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那么,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自身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一些。具体言之,(1)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趋势要求打破专制政体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或狭隘的地方主义、小集团主义,真正做到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2)现代经济的主导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风险、竞争、公平、追求利益的合理化、最大化,需要充分调动个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随机应变方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3)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为人的潜能开发、认识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生成提供了条件,如大脑功能的开发,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4)现代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闲暇的增多,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内容和自身的发展。

总体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问题突出了。科技发展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但是没有告诉人生的意义,告诉人这番努力究竟为何?于是有人提出“终极关怀”、“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追问“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个体生命道路怎样选择?人的发展问题也成了当今各个国家哲学、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虽然是世界关注的话题,但各个国家的立足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在日本,升学竞争长期压抑摧残学生个性,于是教育工作者强调个性教育。在美国,个人自由主义长期泛滥,社会种族矛盾尖锐,乃强调合作的学习。所以,要确立我国教育的主体性发展观,须结合我国教育的历史,结合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来理解、把握。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体。儒家的教育理论假设是人性论,以道德教育为主体。教育目的在于“学做人”、“学明道”,强调人格养成。教育内容以经学教育为主。教育方式上强调学生内省、自觉、道德践履,重记诵。这种传统教育。总体上说是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在:(1)宿命论。否定主观努力,如孔子所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2)独断论。重家法、师法,轻怀疑、批判、创造,“六经注我,我注六经”。(3)禁欲主义。如孟子提倡“清心寡欲”。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片面强调道德理性的约束力,割裂性与情的关系,扼杀学生个性,使学生变成小老头、书呆子。(4)“读书与做人”、“做人与做事能力”的不统一。产生了“心性之学”与“实学”的矛盾。往往培养出伪君子和无用的书生。如有人批判理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满街都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www.guayunfan.com)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先是“变器”,造坚船利炮;继而“变法”,改变政体。甲午海战后,意识到中国的积弱落后是人的素质不行,提出“变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国民性,改造人性。在教育的变革上,先是引进西方的课程、科技知识、学制,但传统的一套教育思想基本未变,“中体西用”,“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日诗云”。继而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教育的批判。1912年的教育宗旨提出废忠君、尊孔,主张信仰自由,培养个性和完全人格。强调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能力和自我谋生的能力。1922年学制改革,把“谋个性发展”作为学制制订的重要标准,提倡学生自治。在教学改革上,推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但是,在变革古代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几对矛盾。一是个性和群性的关系,培养个性和培养合作、组织能力怎样结合,自治怎样才能避免放任自流。二是做人与做事的能力如何统一,人格教育和职业教育、生活教育的关系怎样摆。

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在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批判、清算的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人性的阶级性、主观能动性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出“15年内赶超英美,普及高等教育”;主张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革命闯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造成教学秩序的全面破坏,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文化断层和人格素养的下降。

回顾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可以看到,教育变革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性变革改造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生成发展的历史。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发挥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的。上一代的传统作为主体认识、实践的成果已经内化到下一代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左右其认识、行为、情感体验方式。因此,在现时代弘扬人的主体性,必须注重对传统的反思、批判,揭示其非主体因素或影响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