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第三节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主体性发展观作为影响教育目的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的发展的合理假设,它的应运而生,势必对教育领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要用主体性去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找出影响限制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是知识教育的体系、模式能够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受学生的具体活动内容、形式制约。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_教师如何促进学生

第三节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

主体性发展观作为影响教育目的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的发展的合理假设,它的应运而生,势必对教育领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思维方式。要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转化为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我们为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争论不休,实际上已转换了问题的中心。问题不在于谁是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自然都应是主体),问题在于谁发展,怎么发展,教育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来。要用主体性去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找出影响限制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发挥主体性,意味着知己知彼,了解学生,了解自己。这样看来,主体性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讥为“无人的教育学”,教与学不是建立在真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学生合作的基础上,没有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主人,现在是根本转向的时候了。

第二,确立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面向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人,能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新的、积极的、活跃的中国人形象,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现在社会上出现犯罪低龄化现象,中小学生犯罪率上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良好适应社会,或者随波逐流,丧失生活理想、追求。大中学生中心理隐患增多,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选择生活道路感到迷茫。目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仍以知识教育为主,重教育的升学、选拔功能,结果造成少数人的片面发展,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当年晏阳初先生倡导平民教育,提出要开发脑矿,今天我们更要提出开发人的主体性这一富矿。

第三,变革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是知识教育的体系、模式能够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受学生的具体活动内容、形式制约。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并没有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转化为学习的自愿性、自觉性,结果,学生一旦考上大学便丧失了学习动机,或者只知读书,不知其他。学校教育变成了工具教育、利诱教育。变革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要注意处理好做人与做事(德育与生活教育、知识教育)的关系,在做事中教会学生做人;处理好个性培养与群性(或社会性)培养的关系,在愉快、合作的情境中组织教学;处理好知识掌握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编制、实施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使之一体化,成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场所.而不是课堂负担的转移地。(www.guayunfan.com)

第四,变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生产工具的使用使人的生物肢体功能得以延长,人类获得了超生物的经验。生产工具的每一次变革便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同样,教育技术手段从口耳相传到视听教学、媒体视听技术及今天的系统技术,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一次次的教育革命。特别是系统技术的运用,它促进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获取信息的不同通道,注重动手、动脑的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有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生成。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是黑板加粉笔(已有的设备、技术多闲置不用),有些贫困地区甚至连书籍纸张也不够,教学仍然是口耳相传,抄书背书。教师教得笨,学生学得笨,自然不利于主体性发展。但这并不是说要不顾客观条件限制去普及教育技术。如何处理好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与主观努力的矛盾,当是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又一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