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性教育的意蕴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

主体性教育的意蕴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教育的意蕴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的意蕴主体性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这是贯彻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前提。个性教育既将这种关系作为教育的手段,又将其视为教育的目标。目前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普遍需要强化,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淡化,应该是强化主体意识的重点。

主体性教育的意蕴_教师如何实施个性

第三节 主体性教育的意蕴

主体性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最初重在阐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继而延伸到阐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又深入到试图说明整个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社会现象的主体地位,现在已经深化到构建较系统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和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阶段。“这是教育自我意识的一次大觉醒,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大飞跃”。但是已有的研究是仅就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实验而作的探讨。从当代个性教育的视角,怎样理解主体性教育呢?笔者认为,主体性教育既是一种富有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又是当代个性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活动。

一、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富有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

主体性教育首先是一种个性教育思想,但不是一般的个性教育思想,而是针对时代问题,反映时代精神,富有强烈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其主要思想如下:

1.主体地位思想(www.guayunfan.com)

弘扬、提高主体地位,强化主体意识是贯穿于主体性教育始终的一个主导思想和特色思想。如前所述,教育中的主体包括群主体和个主体两大类。因此教育中主体地位的思想包括弘扬、提高教育群主体地位和个主体地位等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中弘扬、提高个主体地位,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是其主要旨趣。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且是具有较强主体性的主体。他们是教育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他们应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参谋、决策、改革教育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但是,“实际上许多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得要么是不够,要么是不合理。在‘不够’的方面看,一是教育者受到体制的、思想的、文化的束缚,一般都把教育过程看做是知识的传递、传授和传播的过程。这是无需教育者的什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他可用已有的、统一的规则去要求受教育者;他可能受到文化的或社会的压力用最简单的办法———灌输的方法,去教育学生。二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教育者及其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从‘不合理的’方面看,人们把人的主体性往往理解为人的独断性、惟意志性或主观随意性,似乎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就是指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想让学生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教师要增强主体意识,正确理解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含义,这是培养受教育者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根本前提。

学生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与教师主体相比,学生是具有潜在主体性的主体或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主体,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更需要发掘和培养。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性教育强调“检验教育者主体性高低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受教育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和发展。”

2.主体性境界思想

如前所述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仅是人的主体性的一般特征。其实人的主体性具有十分丰富的个性表征,“它是一种境界,有主体性的人是自尊、自立、自强、自律的,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人世精神,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这种人有自我教育、自我批判、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施展才华;他志向高远,豁达开朗,宽容大度;他睿智灵活,富有创造性,敢为天下先,决不僵化保守;他热爱真理,坚持真理,颠沛必如是,流离必如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正气,卓然而立;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主体性的人对自身而言,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对他人对社会而言,不仅能适应,而且积极努力,做出贡献。有主体性的人是大写的人,对主体性的呼唤就是对真正人的呼唤。”笔者认为,主体性境界不限于上述描述,它更是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境界,是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境界,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之人”的境界。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富有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还包括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交流的思想。

二、主体性教育是当代个性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

所谓主体性教育原则,即尊重、弘扬、培育、发展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个性教育应做到:第一,正视教育中的诸多主体。教育中有学校、班级、党团组织、少先队、教研室等众多群主体和领导、教师、学生等众多个主体。他们是教育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没有他们就无所谓教育。个性教育首先要客观地正视、承认他们是教育中的主体。这是贯彻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前提。第二,尊重教育中的诸多主体,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利。教育中的主体都是拥有自己的价值、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因此个性教育应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待之。还给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其价值和地位。第三,引导、培植主体间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主体间关系。教育中的上述诸多主体只有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才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交流、民主、合作基础上的主体与主体、主人与主人、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个性教育既将这种关系作为教育的手段,又将其视为教育的目标。第四,强化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生长发挥的内因条件,没有主体意识就谈不上真正的主体性。目前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普遍需要强化,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淡化,应该是强化主体意识的重点。第五,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原则归根结底是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的原则,这是主体性教育原则的核心,也是主体性教育原则追求理想目标。

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当代个性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个性教育是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人的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个性化的原则、活动性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性原则、主体性教育原则等等。所谓个性化原则即以人性化或人道化、个别化和特色化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的原则。不能否定现代科技、现代生产存在着非人性、非人道的因素及其诸多负面后果,现代社会也存在着非人性、非人道的经济关系和人际关系,致使人处于被奴役、被异化并危及生存的境地。这两方面的弊端又折射到教育中,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一起,强化了当代教育中的非人性和非人道现象。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坚持弘扬教育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个别化和特色化,是以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据,以特色化的教育(包括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等)为手段和形式,以培养具有专长和特色的人才为具体教育目标的。所谓活动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活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原则。因材施教即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和个别化的教育。因此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所谓灵活性即根据变化中的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社会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原则。由是观之,个性教育的上述原则实质都从根本上体现着主体性教育的原则,是主体性教育原则的个性化;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它们的根本,无主体性的学校、班级、教师既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更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它们。所以说,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当代个性教育最基本的首要原则。

三、主体性教育是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活动

主体性教育不仅是一种富有强烈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和个性教育原则,而且也是一种个性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个性教育活动它既有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所谓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如前所述,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的个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的运动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他教育的统一体。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寓于个性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特殊的、具体的个性教育活动得以落实、体现、发挥和创造。主体性教育活动正是包含着个性教育活动的一般性并以自己的特色性具体地、现实地贯彻个性教育的思想和它的一系列原则的特殊教育活动。主体性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有:

第一,它是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以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为目标的活动。受教育者是一个外延极其广泛的概念。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说,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就此而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状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潜在的、微弱的、不充分的、缺乏的、不平衡的、比较强的、比较弱的等等。但每个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性比较强的人)都需不断发掘、激发、发展、丰富和增强。因为它也是一种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潜能,不发掘、激发,它就会沉睡、泯灭,甚至会丧失。况且对人的主体性应该引导,使之向有利于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受教育者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生的迅速发展时期,不同阶段其主体性有不同特点,如小学生虽已具有自我意识,但仍缺少自知之明;中学生是独立性显著增强的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闹独立”,而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特点。主体性教育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特点和一定时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状,以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状况。然后,以此为根据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以操作的主体性教育目标。如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目标可具体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12个目标体系。

第二,它是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以自由自觉的、多样化的、统一的活动为中介的双向互动过程。如果说其他教育可以不突出教育中的两类主体及其活动的话,而主体性教育则须以突出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主体及其自由自觉的、多样化的、统一的互动活动为特色。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其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但在量上具有相对的充分性和丰富性,而且在质上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是不充分或潜在的。因此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虽然都是教育中的主人,是平等的民主关系,但教育者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以活动为中介展开的交互作用关系。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展开和实现的根本途径。对此皮亚杰不止一次地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儿童最初分不清主体与客体,他只有自发的动作。只有当他在自由地调节自己的活动时,无意识地达到了目标,才肯定了自己的存在,把自己与环境区别开来。从主体性理论来说,主体性教育不是别的,而是以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为目标的现实的主体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首先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活动的性质有自觉与自发、自由与约束、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由于活动是主体性乃至个性形成的中介,所以不同性质的活动即使主体性结构和个性结构中“积淀”的社会文明成果有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又使个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潜能有发掘、发挥和运用程度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完善的程度和性质不同。被约束的、消极的和被动的活动,或自发的、极端自由的活动,意味着个体只有顺从甚至盲从,意味着其活动既无远大的目标又无强大的内在动力,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或者走向无政府主义。所以,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组织、引导、激发受教育者进行的自由自觉、积极主动的正确意义上的活动。其次是多样化的统一活动。人的活动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从形式的多样性来看,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区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生活交往活动和社会活动、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等等。

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教学活动与非教学活动、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等等。从活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有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教育的……,等等。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学习的、劳动的、游戏的、交往的、智力的、体力的、知识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1)影响着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水平是主体进行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具体活动而形成的系统合力作用的结果。(2)影响着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主体性个性差异与遗传、环境和教育有关,但更与个人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密切相关,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会积淀成不同的主体性素质。所以,主体性教育既要为受教育者创造、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又要选择适合受教育者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发展和发挥的最佳教育活动形式和最优内容。当然,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和协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间断的、冲突的活动会对形成人的良好主体性产生负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自觉、多样化的统一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教学相长”是主体性教育的特色,是受教育者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实现的保证。

综合上述,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个性教育的一般理想和最高境界,它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变化的相对概念。因此将其付诸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首先应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目标。确立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即是将其具体化的一种形式。根据时代精神、社会需要、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现状,以及人的良好个性形成的规律,我们将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确立为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不等于人的主体性:第一,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的个性化特点和要求;第二,它强调个人独特的主体性的积极社会意义。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热衷的主体性教育正是培养受教育者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活动。所以说,主体性教育不是孤立于个性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而是与实现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相对应的教育;是富有强烈时代感的个性教育思想,是当代个性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个性教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