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日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特色

《宁波日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特色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宁波日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特色这几年,《宁波日报》的深度报道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宁波日报》围绕这些重点,分别做了系列报道,推出了一系列的典型,比较深入地解剖新闻事件的典型意义、发展趋势。《宁波日报》在利用舆论监督这个武器来引导舆论方面,深化重大主题报道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

第二节 《宁波日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特色

这几年,《宁波日报》的深度报道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客观上来说,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迫使报纸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主观上来说,无论是报社领导还是采编人员都认识到,为读者提供题材重大、视角宏观、分析深入的深度报道是党报的职责所在。

一、在报道内容上,注重围绕重大主题加强舆论引导

党报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的新闻报道,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就必须紧扣政府工作重心,就要牢记党报肩负的宣传任务,强化报道的宣传价值。党报的深度报道更要自觉担负起引导舆论的功能。

2006年以来,自主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大主题先后成为舆论宣传的重点。《宁波日报》围绕这些重点,分别做了系列报道,推出了一系列的典型,比较深入地解剖新闻事件的典型意义、发展趋势。

如自主创新报道,推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报道。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还没有通车,但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都基本上得到解决,而且取得了2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的九大成果达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宁波日报》没有简单地报道这些创新成果,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挖掘创新背后的精神动力。在当前开放的背景下,花钱买外国的技术很容易,但杭州湾大桥却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打造中国品牌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大桥建设,所以当美国人提出把大桥包给他们建设时,建设总指挥不同意,因为这样我们就没有自主品牌了。这就成为是头篇主打通讯《中国魂打造中国第一长桥》的主题。后来日报记者又采写了系列主题专版,表现当代工人自主创新的精神。这一报道获2006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宁波日报》从“宁波汽车南站3561服务班”这个典型的深度挖掘上进行舆论引导。服务班由16位非常年轻的姑娘组成。现在的年轻人独生子女比较多,好的传统传承比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多,这是社会普遍现象。而这16位姑娘做得非常好,服务班建立4年以来,收到旅客感谢信或感谢留言15 000件(条),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现在的通讯很方便,就是亲人之间一般都不用书信来往,懒得写信,她们竟然收到这么多感谢信,有的旅客上了汽车,一坐上座位就写感谢信。她们做的事情也很平凡,比如提行李等,这些不起眼的事情,为什么能够带来1.5万个感动呢?就此记者采写了一篇大通讯《万千感动在旅途》,配评论员文章,随后做了7个主题专版,从年轻人怎样传承好的传统、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这些角度,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很有时代意义。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一典型恰恰说明人们盼望这种好的人际关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迫切需要。一般的好人好事报道读者看都不看,但这组报道引起全社会轰动,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也深受感动,他临时决定改变当天的行程,直接来到宁波汽车南站实地考察,对年轻人的行为表示赞赏。市长在《宁波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号召向3561服务班学习,宣传部等5个部门也联合发出向3561班学习的通知。由于这一深度报道引发的巨大的社会反响,3561服务班进入2006年“感动中国”新事候选,报道本身也获2006年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

对于新农村建设主题,《宁波日报》从工业反哺农业、社会帮扶的角度深层次剖析“村企结对”现象。宁波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快,实力非常强,如何与农村结成对子,共同建设新农村,这是宁波市的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也是宁波市的一个亮点。市委提出来之后,《宁波日报》开设一个专栏“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从各个角度来阐述它的意义,介绍发展思路,宁波市农办专门为此报道召开专场研讨会。这组报道也非常成功,开篇被评为2006年度省好新闻一等奖。

当然,舆论引导并非只有正面宣传,也可以并且应当经常采用舆论监督的形式,加以正确引导。《宁波日报》在利用舆论监督这个武器来引导舆论方面,深化重大主题报道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

譬如,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社会面临着审批制度改革的考验。这时《宁波日报》发现了一个典型:一个房产项目的引进竟盖了86颗图章,导致项目最终告吹。根据新闻线索,报社派了余建文、李国民等记者跟踪报道,深入考察这86颗图章后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在制约着政府机构,使得办事效率如此低下。1999年8月27日,《86枚大印竟盖不出一个房产项目》的报道破天荒地发表在《宁波日报》的头版,并用配发评论和图表等编辑手段加以突出。在这篇获得当年省好新闻三等奖的报道之后,报社又在“发扬创新精神,改革审批制度”的政策形势之下跟进后续报道,全面围绕改革审批制度的主题,怎么样监督,怎么样整改等等,做得相当深入。现回顾一下这组深度报道的首篇文章:

86枚大印竟盖不出一个房产项目

亨润集团一建设工程报批手续历时10个月,耗资450多万元,至今仍未办结

〔本报讯〕亨润集团利用下属波美拉链厂腾笼换业地块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今年7月底的10个月间,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如今,工程已经处于竣工验收阶段,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还有渣土费、电贴费、水贴费等10余项费用尚待支付。无休无止的报批和缴费让开发单位筋疲力尽,有苦难言。

亨润房产的这个项目占地面积4 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属于中等规模,但审批的手续并没有丝毫减少。据市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在亨润房产公司业已办完的手续中,仅规划部门就反复办理了11次,土管局、房地局两处也分别反复办理了9次和10次。有时要盖出一个章,另有其他部门的诸多前置审批,层层把关,环环关联。如申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就要到消防、人防、白蚁防治、环保、散装水泥办公室、墙改办、渣土办等10来个部门审批、缴费盖章,一处“卡壳”就寸步难行。不但如此,在盖章的每一个部门中,还需要从科长、处长直至分管领导的逐层审批。据“审改办”核算,光办一个建筑工程师规划许可证就盖了9颗章,花了近两个月时间。

繁琐、拖沓的审批手续在房产开发中早已司空见惯。仅计委立项一项,耗时约一个月。在申请土地开发这个环节上,要跑遍土管局、规划局、计委和城乡建委4家单位,前后盖章12颗,一旦意见难以统一,开发单位就得几头操劳,做协调工作。而要形成一份扩初会审纪要,事先必须有土地、规划、教委、房地、环保、国安局乃至交警、市政、园林、街道等10多个部门逐一出具意见书,事后再由开发单位去分头盖章。除此之外,在申请用水、用电上,无论是拆迁、施工还是最后的验收交付,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重新审批,自然也要另行缴费。

事实上,像亨润集团房地产公司这样费时10个月“跑”手续,还不是历时最长的。据市乡建委最近的调查,开发一个普通的小区,前前后后总共要经过40多道环节,盖章98颗(一说需108颗)。而一个项目仅从申报到开工,大体就要8个月的时间;审批中涉及的各项收费、开支占到全部开发成本的20%左右,并牵制了开发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每个房产公司一般都配备四五个人员专门跑部门、办手续。割除繁琐、沉重的审批“赘肉”,已成为房地产企业最热切的期盼。

在这篇报道后还附了一张《现行房地产开发审批流程示意图》,繁琐的审批手续的确让人望而生畏。尽管受监督的对象就是政府部门本身,但是这组深度报道通过跟当时形势的配合,既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呼声,又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操作起来非常顺畅,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很好。

前年,《宁波日报》在报道宁波所属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解难创优工作时,不是一味地高唱赞歌,而是宣传与监督并重,报道工作成就、成绩、成效和揭露工作失误、失职、失策并重。问题报道重在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功夫下在有关部门着手抓、有关部门应该抓、老百姓盼着抓的焦点问题上。根据群众的反映,记者深入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详细调查,客观报道目前存在的“阴暗面”,同时跟踪报道相关部门的整改措施。

宁波中心城区出现“出行难”问题后,《宁波日报》分析这里面既有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猛增等的客观原因,但也有城市现有布局存在缺陷、道路交通设施跟不上、停车难问题久未解决、公交车线路不合理等主观原因。日报没有回避这些“负面”因素,相反,更多地从主观上的原因做详细分析,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记者兵分三路,分别在宁波市区繁华路段,骑电动自行车和开汽车“比赛”体验出行难,摄影记者在街头曝光违章车辆,并对行人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同时对路口设计缺陷、交通管理不力等原因也毫不避讳。

“正”、“负”结合促进了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停车位,出台限制“摩托车”、“残的”、“燃油助动车”的“三限”政策,市区最容易引起堵车的江夏桥和灵桥实行单双日通行,扩大交通管理志愿者执勤力量,加强主要交通路口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文明行为监督等等。一段时间后,“出行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宁波市区主干道行车时速提高了13%[1]

二、在角度选择上,注重寻找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热点的结合点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党报新闻报道不能偏离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党报的特殊地位,党报的许多报道在实现新闻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担负其宣传功用。但宣传价值要依附于报道的新闻价值的提高才能得以更好实现,党报既要用好对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进行宣传的权威性,又要兼顾报道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党报的深度报道既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重心去写、去说,也要围绕群众的“关注重心”去分析去解释。

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对一些地方损害群众利益的强制拆迁行为进行了曝光,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修改了相关的拆迁办法和程序,使依法拆迁得到贯彻落实,群众利益得到保护。应该说,新闻媒体对野蛮拆迁事件的舆论监督,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各地损害群众利益的拆迁做法大为减少。

但是,当新闻舆论充分发挥监督功能,保护拆迁居民利益的良好舆论氛围形成之际,也有一些群众趁机借拆迁之名,开始漫天要价,甚至不惜采用“拖、赖”等手段谋取非分之利,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工程拆迁建设中群众“越闹越得益”的现象。

2005年8月至11月,《宁波日报》持续关注重点工程建设,并推出了以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主题的系列专栏报道。该系列报道的开篇,是一组正反对比报道。8月10日,《宁波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组有关重点工程建设的稿件,与一般常规报道所不同的是,该报道选择了工程建设中非常敏感的居民拆迁为突破口,并且采用了正反两个典型:一个是居民支持拆迁,为工程建设实现了无障碍施工,另一个则是多数居民都按期拆迁,最后却因个别居民不肯拆迁,导致工程建设“卡壳”一年。这组题为《三江六岸防洪工程最后关头“卡壳” 两户居民不肯拆迁导致工程延期一年》、《为支持杭州湾大桥南岸连接线工程建设 慈溪1 400户居民4个月完成拆迁》的新闻报道和评论《重点工程建设一定要讲大局》,见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致电致信到报社,批评两户居民拖了重点工程建设的“后腿”,宁波市市长毛光烈也在报道上批示指出,在监督确保拆迁群众合法利益的同时,舆论也要引导群众讲大局、讲奉献,支持建设、支持发展,不提超过政策和法律规定以外的过高的要求。这组报道既有表扬又有批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只要自己的受损利益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就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行为,而不应采用“拖”、“赖”等手段谋取非分之利,否则阻碍了重点工程建设,是对更多人利益的一种“隐性侵害”。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两户居民意识到自己的过分行为,放弃了多得些补偿的想法,很快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拆迁协议,并主动搬家,使该项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宁波日报》以此为契机推出了“营造投资发展环境,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专栏系列报道,并同时开展“重点工程知识竞赛”和“重点工程之旅”活动,增加了新闻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扩大了这组报道的宣传效应,为宁波市重点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

与都市类报纸相比,《宁波日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白领、企事业单位干部、基层党组织,因此深度报道的选题既是党委政府关注的,又是基层比较关心的。

宁波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公共资源相对不足,近些年开始出现就医难、行车难、住房难、就业难(简称“四难”)。同时宁波要实现建成现代化港口国际城市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简称“四优”)。2004年12月8日,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解四难创四优”大会,把“解难创优”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这应当也是宁波市民相当关心的热点问题。

如果只是腾出版面刊发大会文件,无疑很难引起群众兴趣。《宁波日报》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政府准备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成强大的报道阵容,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从报道策划到记者采写再到编辑编稿,所有的相关报道、所有的环节都明确要求突出可读性和服务性。在报道内容策划上动足脑筋,“四难”和“四优”8个主题报道,每一个又分成“热点访谈”、“记者调查”、“经典事例”、“相关措施”、“群众呼声”、“目前现状”、“难题破解”等若干个小栏目,避免了长篇大论和生硬地说教陈述。记者深入一线调查,掌握最新情况和鲜活材料,使报道具备较好新闻性的同时有了很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外,所有主题报道都将侧重点放在解“四难”和创“四优”的措施及其计划上,各县(市)区“解难创优”报道专版还链接上当地政府2005年的实事工程,报道的服务性由此更加突出[3]

深度报道不仅要讲角度,更要善于把握角度,努力掌握角度选择的艺术。而且,好的角度对于深度报道的意义是相当大的。一些党委、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要从满足读者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善于发现读者的需要,寻找读者的关注点,做好读者的需求文章。

比如2004年10月29日,新华社发了央行决定加息的新闻,这是央行自1996年5月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首次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意义重大。日报立即派记者连夜访银行、房地产等有关部门,采写了“银行加息对房贷者影响不大”、“居民存款有可能向中长期集中”等稿件。编辑准备了“人民币基准利率为何上调”、“专家分析,加息对股市冲击不大”等文章,与新华社稿件同步发表。一篇短短的消息稿引出了一整版的专题报道,读者看了十分过瘾。

又比如关于“纺织品贸易争端”事件的报道。因为宁波是纺织品生产、出口大市,国际纺织品贸易争端对宁波外贸出口及纺织产业影响重大,于是日报主动策划,连续编发了30多篇稿件,既有贸易争端的新动向、国家采取的相关措施,贸易争端对宁波外贸出口、纺织产业的影响,更有宁波纺织企业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并深度剖析了宁波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和趋势,在舆论上支持纺织企业,得到了广大纺织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好评[4]

三、在报道方式上,注重复合报道的运用

深度报道一般篇幅较长,如果缺少变化,单纯文字的呆板堆砌,一般读者是很难有耐心通篇读完的,特别是整版的深度报道更是如此。《宁波日报》的“今日透视”、“城事周刊”、“四明周刊”等以深度报道为主的专版的版面,纷纷采用复合报道的方式,追求整体报道在事件内涵上的深层拓展以及由此汇聚形成的信息穿透力,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复合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开掘,并以一组报道形式集中展现,强调新闻信息和事件本质在系统性、历史性等多种联系与对比中得到横向拓展和纵向揭示。复合报道是一种站在问题终端和全局层面对新闻进行“深度经营”的编辑与报道方式,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3月初,市内多家媒体获悉一艘名为“绿眉毛”的仿古船即将停靠宁波轮船码头的消息。“四明周刊”怎么反映?怎么做出自己的特色?考虑的结果是以“深”克“快”,以周刊的复合新闻形成重磅威力。为此,记者先期与船领队取得联系,通过电话采访,了解了“绿眉毛”600年后重走郑和航线中的种种故事以及领队这一人物的传奇经历。然后,又通过各种渠道,查证到“绿眉毛”是一种古代浙船,它在郑和船队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关于“绿眉毛”的复合报道框架大体确立,最后,以《(引)600年后重走郑和航线 (主)“绿眉毛”问候宁波》为题,强势推出四块内容:既有反映事件主体的《宁波,你好——“绿眉毛”报到》,又穿插有典型人物的报道《大海,你好——600年后的对话》,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追溯《“绿眉毛”的前世今生》,还有服务读者、方便参观的《“绿眉毛”四大看点》。之后,由于大雾锁江“绿眉毛”意外受阻延期进港,“四明周刊”记者主动出击,在镇海口外与“绿眉毛”会合,并进行了二度采访。第二天,“四明周刊”推出的这组报道不仅最详尽、全面,还是最迅捷的。见报当日上午,不光读者拿着《宁波日报》当作“游览须知”登船参观,这些报道甚至成为省内外同行媒体的“第一手资料”[5]

复合报道使个别化的微观信息在宏观背景下凸显其意义和价值。王延勤是《宁波日报》在2005年树立的重大人物典型,这一报道被评为浙江省2005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整个系列报道的集中阶段共7天,第一天是按传统的模式推出专栏长篇通讯《真情铸就的丰碑》,并加大幅图片加本报评论员文章《关键在于情系群众》,烘托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声势。从第二天开始,《宁波日报》每天以一个新闻版面与一个时评版面相结合,分专题宣传王延勤的先进事迹。新闻版面主要刊发记者从残疾人那里、从读者和网民提供的线索中采访来的有关王延勤事迹的小故事,时评版面则配合新闻版面刊发有关的言论,阐述王延勤事迹的精神实质。在新闻版面,开设了“追寻王延勤的足迹”、“悼念者讲述的故事”、“照片里的故事”、“来自家乡的故事”4个小专栏,用若干个小故事集纳成一个板块,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反映同一个主题,较好地解决了报纸的可读问题;在时评版面,开辟了“王延勤事迹专题评论”专栏,几个评论员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以大小错落、点面结合的方式,理从事出,就事论理,一事一议,一枝一蔓,阐述同一种精神。

这种故事和言论相结合,规模化集纳化的版面编排处理,不仅使典型人物报道有了规模有了声势,更重要的是使典型人物报道有了影响有了深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在群众之中的人物,真正地把典型人物立起来了,使典型人物从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凸显出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内涵,极大地增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可信度。宁波网网友“两棵枣树”的帖子颇有一定的代表性:“看到王延勤的报道后,心中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平静,我以前认为所谓的好人、模范、先进,多多少少都有点被放大了,而王延勤却是那么普通、平凡,让人感到真实可信。”[6]

四、在新闻策划上,注重应对网络媒体大胆创新

网络新闻专题其特有的超文本结构、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广泛的选题、多元化的阅读方式等特性颠覆了报纸深度内涵,危及其生存。报纸深度报道只有抓住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在缺陷,借鉴、汲取其优点,挖掘自身潜力,才能获得足以生存的空间。

《宁波日报》近年来在深度报道的策划上加强原创性,向社会生活的原生态进军,挖掘社会变动发生的活生生的新闻信息,以新鲜、原生态、独家的深度新闻吸引读者,满足读者求深层新知的需要[7]

用脚“写”新闻,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不少记者拥有汽车、手提电脑,新闻报道讲究效率的今天,常常被看成是过时之举。在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宁波日报》农村部在准备相关报道的时候,把整个报道的基调定在一个“走”字上,打出了“沿着浙纵脚印走”的旗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2005年6月底,农村部提出的“沿着浙纵脚印走”系列报道方案,经编委审定后实施。7月7日到8月2日,由农村部和总编室图片中心共9名记者组成采访组,分成3个小分队,以接力的方式从上海市南汇区泥城镇出发,经慈溪、镇海、江北、鄞州、余姚和上虞,共3个城市的7个县(市)区,采访全程约1 500公里,其中徒步采访约150公里,时间27天。整个活动发回文字报道28篇,照片60幅以上。

这些新闻有的是当地老同志讲的当年抗战故事,写的虽然是历史,是60年前的故事,内容却是全新的,实现了老精神与新内容的统一。如首次披露了毛主席关于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电文,四明山直通延安、连接上海地下党的杭州湾通道等第一手材料等;有的反映了当地乡村经济、社会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人们习惯思维中老区经济发展不快的旧印象,用事实证明当年先烈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已成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先锋,如《昔日东埠头激战鼓舞浙东军民 今朝撑起打火机点亮半个世界》、《堡垒村开出文明花》、《旧战场崛起新城》、《游击前沿成旅游胜地》。这些对老区历史与现实的深度挖掘都是党报的原创新闻,体现党报特色,而且备受读者欢迎[8]

与此同时,《宁波日报》还借鉴网络新闻专题的即时互动的做法,做好深度报道出版后的后续工作,开通读者热线,及时接受读者的反馈,并给予一定的版面刊出,使深度报道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加强了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宁波日报》在策划王延勤系列报道的时候,就把与中国宁波网的互动列入了报道计划,为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宁波日报》和中国宁波网同时开辟了《我看王延勤》专栏,以此作为媒体与媒体、媒体与网民(读者)互动的平台。

报纸和网络的互动,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特有的互动及时、广泛等显著特点,把典型人物报道做强做大做深。网络转贴报纸的文章后,很快会有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想法影响到另外一个网友,另外一个网友又影响到另外一群网友,从而产生了一种振荡的现象和效果。这种振荡,很快形成了社会热点的第一个冲击波。这时,报纸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到新的信息和报料,催生出新的报道。新的报道又反过来转贴在网络上,形成了社会热点的第二个冲击波……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一波的振荡过程都会产生新的报料,每一批报料都有可能激起新的振荡。这就是报纸和网络互动所要追求的效果。

果不出所料,中国宁波网转贴《宁波日报》有关王延勤的报道后,网民发言非常踊跃。

网民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单向传播的方式。在这里,网民与媒体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他们既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报道者。有的网民在网上为媒体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报道线索,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对王延勤事迹的采访和报道的空间;有的网民在网上发表了朴实而感人的肺腑之言,从而实现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再度开掘,实现了网民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和升华。

报纸和网络的互动,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亲和力,更主要的是把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宁波网网友“没你真不行”在网上讲了这样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昨天下班,在公交车上遇到一哥们,打了个招呼就开始闲聊。‘好人啊!’哥们说。我以为他又要侃什么段子,没想到却认真地说:‘王延勤这样的干部算是一条真汉子了!如果我们以前能和他认识的话,肯定能谈得来。’‘是啊,值得学习啊!’当我俩提到王延勤这个名字时,车厢里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我们这边。看得出来,很多人通过报纸、网络知道了他的事迹,被他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所感动。”最后,“没你真不行”在网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也许,像他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在我们周围还大有人在,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通过王延勤让我知道:好人就在身边。”[9]

在“解难创优”报道中,为了吸引读者广泛参与,《宁波日报》在各专版开通“热线互动”专栏,并与中国宁波网合作,开通互动专区,并实行报网联动。报纸大篇幅编辑报道网友的网上帖子和读者的电话,让读者和网友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网络又将报纸的“解读”以及相关报道发到网上,供网友讨论,引起读者共鸣。中国宁波网互动专区平均每天的点击率都在几十万人次,《宁波日报》新闻热线也被打爆,值班室电话比平时猛增好几倍。针对读者和网友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记者还深入一线调查,了解群众所想所思,并进行特别报道。

去年,《宁波日报》在报道3561服务班16位姐妹的故事时,也开辟了由读者来信来电摘编、网上论坛留言、编辑与网民对话组成的互动地带,网站点击达7.6万人次,编辑部收到很多电话和来信,读者在参与中受到了更深的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