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谈话节目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

广播谈话节目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谈话节目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印彩霞  辛 倩在媒体传播活动中,广播谈话节目有着最直接的社会接触性。广播谈话节目的性质,归纳起来,最为基础的是它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已经统治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心理,上升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

广播谈话节目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

印彩霞  辛 倩

在媒体传播活动中,广播谈话节目有着最直接的社会接触性。面对各类社会问题,需要主持人瞬间做出正确而得体的判断和见解,这是做好广播谈话节目的焦点和难点。作为此类节目的主持人,如果不能对节目本身的性质有所把握,很容易使节目流于一般形式,甚至出现媚俗的倾向。

广播谈话节目的性质,归纳起来,最为基础的是它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这是决定节目深度和广度的根本。

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说明,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传播活动的概念、特征实际上都是基于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就传播概念而言,传播本身是信息的分享与传递,而信息的分享与传递是人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心理活动的反应过程。因此,传播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心理活动。”(1)应该说,广播谈话节目自身所反应的各类社会问题和大众心理,包括主持人对社会心理概念、功能的掌握,对社会感情的维度的认识、串解,都是社会心理活动的统一范畴。

众所周知,广播谈话节目充斥着大量社会流行的社会行为心理问题,这样的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形成的表达和代表社会成员态度、观念、意志的社会心理状态。广播谈话节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其强有力的贴近性和渗透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强化、诱导社会成员的生活态度、观念、意志以及正确的社会生活信念的形成、保持和变化。它所表现的不仅是个体的社会心理,而且是某些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社会心理状态。而后者并不一定代表前者,它有可能与个体的社会心理相悖。因此,广播谈话节目自身所蕴涵的社会心理反应机制,是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研究这些个体状态加以整合后对社会以及个体产生了哪些影响、怎样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正负面因素来加以了解的。

一般来说,社会心态是比较难以触摸的,是渗透到受众的某些看法和意见中的。例如,人们在对选择职业、消费方式、闲暇生活、婚姻择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持有各种态度和困惑,而正是从这中间我们可以提炼出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选择方式和价值观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作为广播谈话节目而言,应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原因在于它基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但主持人的角度又必须超越和凌驾于个体和群体心理,因而比较难于把握。社会心态尽管难于研究和把握,但作为直接面向大众的谈话节目却无法绕开它。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对它进行研究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社会心态变化快、形态复杂、对个体的影响极大。具体到我们的节目中,这往往正是特定时期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热点话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反映,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的建立,也关系到受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的整合。严格地讲,这应该是节目的起始点和聚焦点。遗憾的是,对此,长期以来我们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这是许多谈话节目流于平庸的根源性问题。

理论上讲,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着力点应该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整合研究。其实,许多主持人也是本能地在实践着这样的研究。但是,不能不承认,这个过程中相当多的主持人仅仅靠的是自我的社会经验和形式上的理论说教,很少有人能真正从理论上把握这种整合研究的实质。

理论界认为:社会心理的整合研究包括三大层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社会文化行为心理整合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态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中观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层;亲和行为、互动行为、聚群行为、规范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聚群行为心理整合层。具体细分起来,我们可以归纳到这样三个层次:一是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如社会生活的知觉、动机、心态等;二是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机制,其中包括人际沟通、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容,如吸引、爱情、合作、竞争、社会促进等;三是研究群体心理,主要是特定群体,比如大学生群体、农民群体、青年群体、中年和老年群体的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现象。从这个角度讲,主持人的作用重点体现在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体的影响及对这个直接情境的阐释。

直接社会情境无一例外地影响到社会各类层面的各类人士,也是我们节目中常谈常新的话题。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我们主持人所低估,很少有人能将个体的心理困惑结合于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加以深刻阐释。

比如,节目中经常会有听众感叹生活的艰难。这样的感叹并非是“无病呻吟”,也绝非是“饥寒交迫”的生活写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人提供了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发展空间和相对丰富、畅通的社会流通途径,也造就了今天中国人在总体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社会由上而下的各阶层中,六成多的人希望向上层流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已经统治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心理,上升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的心理满意度却在下降。在收入一百元的时候,人的需求也很少;在收入升至一千元甚至几千元时,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欲望迅速膨胀。而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增加能够带给人们的物质满足是非常有限的。这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大众心理现象。

所以,问题的实质是当前为数不少的社会成员或多或少的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社会焦虑”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困扰着人们。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尤其是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甚至会出现烦躁、压抑以及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现象。当社会焦虑开始在社会上蔓延的时候,它出现的社会背景也日益显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转型时期,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在这一转型和过渡中,现代性的特征日益凸现,它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后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领域的社会焦虑就是这种后果的集中体现。针对这样的“社会焦虑”,我们的对策不能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而应该是阐释和分析社会发展过程的背景,引导人们改变陈旧的观念,克服盲目的焦虑,根据自身条件,迅速定位自己新的社会角色。

关于人际冲突问题,也是我们节目中反映最多的问题,这包括夫妻关系在内的所有人际关系。许多人感觉不理解,为什么现代人际间的宽容度反倒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发展的空间拓宽,人们自我意识持续增强,利益意识的不断觉醒,张扬个性的需要也日益被激发,从而使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其突出的表现为,人们对于个体心理空间需求的增强。隐私权观念的出现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它实际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心理对于个人空间需求的一种独特而敏锐的反映。现在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往方式更加“间接化”。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成为人际沟通的主要形式。“间接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既进行了交往,又为自己和他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交往越来越“理智化”。过去“大杂院”的人际氛围已经荡然无存。对自我心理空间的保留,使人际交往越来越“务实化”。在个体化趋势增强的同时,也隐埋下沟通减少、人情淡漠的后果。这其实表现的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两面性。所有的广播谈话节目所接触到的最广泛的社会问题是人的情感问题。恋爱、婚姻、家庭、婚外恋情、同性恋等等,涉及到了人所有的感情领域。其实这是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突出地表现在婚姻恋爱家庭生活的感情世界中。当今人们对早恋、婚前性行为、离婚等现象持比较开放的态度,这似乎已经属于个人生活方式的范畴;婚外恋现象也得到了社会的一定程度的宽容;独身、丁克作为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也逐步被人所理解。这样的社会心理反应有其放纵、堕落的一面,但同时也是个体心理空间扩大的表现。而对理性化牢笼的反抗以及对自我生命的极端夸张,使得现代人的生活日趋沉重化和放纵化。婚外恋情的泛滥,无非体现了现代人被压抑的生存感觉的盲动,日益程序化与常规化的感情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新奇与刺激的追求。面对来自社会和婚姻自身的压力,社会舆论变得更加宽容,虽然这种宽容多少带着几许无奈。在“缓解生活压力、寻求个人自由”的幌子下,个人情感关系领域也表现为自我意识为主的趋向,同时这些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了很大的风险性。婚姻行为模式和性生活以及婚姻生活相关联的情感已经变得多变、不稳固和开放。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针对类似的大量的社会情感问题,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点是,尽管现代的爱情与婚姻面临着极大的不稳定与风险,但这在另一个方面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人身依附已经成为自我感情的慢性自杀,自立、自强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新的制度与新的道德规范则会不断出现以调节与制约着人们的感情模式与行为。比如,“包二奶”现象,以前主要受到道德及社会舆论的抨击,但现在正逐渐被纳入法制制度的规约范围之中。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张力结构,既在现在社会中,一方面感觉的泛滥使得爱情与婚姻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制度规制又越发的严密与繁琐。这也是社会发展自我调节的一个必然。

在我们的节目中,同性恋问题最近几年反映逐步增多,这同样是社会心理容忍度提高的结果。至少有同性倾向的人敢于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感情困惑,应该说这是一个社会宽容度提高的表现。顺便提到的是,国外有最新研究成果证实,同性恋者基本都是基因遗传所导致,基本否定了后天的诱因。这对于我们主持人站在一个更宽容理解的角度正确分析同性情节,也提供了一个生理学的认知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广播台谈话节目的社会心理反映机制的研究,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往的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如何界定节目的社会心理反映机制的内涵,探讨对社会心态发生影响的机制,丰富分析社会心态的方法,提出影响和干预社会心态改变的策略和手段,特别是针对某一些社会心理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如果能更全面地考虑,即使之于宏观理论对社会心理的解说相一致,又使之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得以精确分析解说,以及在此基础上,怎样以社会心理机制作为逻辑起点来严密地展开和建构整个节目的体系,这些都是问题的焦点和难点。

〔作者单位:山东人民广播电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